上元夜
(唐)崔液
玉漏铜壶且莫催,
铁关金锁彻夜开;
谁家见月能闲坐,
何处闻灯不看来。
元宵节
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,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
元宵节的由来
汉高祖刘邦死后,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,刘氏宗室齐王刘襄为保刘氏江山,与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取得联系,起兵讨伐诸吕。
平乱之后,汉文帝登基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诸吕之乱”的正月十五,定为与民同乐日,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,以示庆祝。
从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——“闹元宵”。
▲“闹元宵”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,印象最深的是在《大明宫词》里:小太平十四年来第一次出宫,不小心与韦氏走散,结果“一见薛绍误终身”。
其实,元宵节是什么?
中国古代信奉道教,道家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谓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岁时节令有所谓“三元配三官”:
正月十五上元节,是天官大帝诞辰,要祭天官;
七月十五中元节,是地官大帝诞辰,要祭地官;
十月十五下元节,是水官大帝诞辰,要祭水官。
据资料与民俗传说,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。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但只称正月十五日、正月半或月望,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,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,又称上元,唐末才偶称元宵。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。到了清朝,就另称灯节。
元宵节做什么?
《西游记》第九十一回“金平府元夜观灯,玄英洞唐僧供状”中,唐僧师徒离别了玉华国却到一处,此处名曰金平府。正值十五元宵之夜,师徒四人进城观看灯会。三五良宵节,上元春色和。花灯悬闹市,齐唱太平歌。但在元宵灯会上,青龙山玄英洞的三个妖精化作一阵清风将唐僧摄到了洞中。孙悟空搬来二十八宿中的四木禽星前来助战,擒拿到三个妖精,解救出唐僧。
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,元宵赏灯十分兴盛,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,处处张挂彩灯。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,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,以显示歌舞升平。元宵节清朝只有三天,但是灯火璀璨,灯也更加精致奇幻。
在中国传统节日中,元宵节是唯一的浪漫节日。
在古代,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,平时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,但过节时可以结伴出来游玩。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,而且这也是与情人相会的时机。
吃货的节日:吃元宵
吃元宵要记住
早餐不宜食用
元宵除了热量和糖并没有太多营养。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,元宵黏性高,不易消化。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,而导致泛酸、烧心等情况,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。
每顿3~6个足矣
早饭后九十点钟或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儿元宵还可以,但每次吃个一二两(50~100克)也就足够了。以稻香村一斤元宵30个来计算,就是3~6个。
喝点儿汤促消化
吃了元宵最好再喝汤,这可以促进消化吸收,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。
元宵节习俗
猜灯谜
这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,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《武林旧事·灯品》记载:“以绢灯剪写诗词,时寓讥笑,及画人物,藏头隐语,及旧京诨语,戏弄行人。”
元宵佳节,帝城不夜,春宵赏灯之会,百姓杂陈,诗谜书于灯,映于烛,列于通衢,任人猜度,所以称为灯谜。
耍龙灯
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。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,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。
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。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,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。
舞狮子
舞狮子始于魏晋,盛于唐,又称“狮子舞”、“太平乐”。
一般由三人完成,二人装扮成狮子,一人充当狮头,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,另一人当引狮人,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,有抖毛、打滚等动作,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,有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动作。
走百病
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,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。
元宵节夜女伴相约出游,结伴而行,见桥必过,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