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x
走进平昌的乡村,清新的空气、平坦的村道、清澈的池塘,一座座乡间“别墅”点缀在青山绿水中,一片片“巴山新居”形成的幸福美丽新村正似雨后春笋般在平昌农村拔地而起……一幅美好乡间生活图景,一卷自然和谐的美好画卷尽收眼底。“土坯房”、“烂泥路”等这些人们印象当中传统的农村面貌已经不复存在。
科学规划 新居建设多极生辉
“我们这里有农村的风光、城市的条件、白领的收入,是住在农村的城里人。”11月10日,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党支部书记巨能周自豪地说。近年来,平昌全面落实市委“统筹城乡、追赶跨越、加快发展”战略部署,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,按照“建一片、成一片、发展一片、致富一片”的要求,围绕产业建新村,使农民就地变成了市民。
“我在苗圃园上班就按照60元一天计算,加上家中部分土地流转费,自己再种点蔬菜卖,这样的话平均每月的收入就能达3000多元,”在通木村翔锐苗圃上班的王先菊乐呵呵地说,“现在我们也成了 ‘早九晚五’的上班族,再也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。”
平昌实施以新房舍、新产业、新设施、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“巴山新居”新农村建设,按照“宜聚则聚、宜散则散、错落有致、相对集中”的要求,持续连线成片推进,已经建成驷马-得胜-元山示范片和创举、中岭、民意等15个中心村、9个幸福美丽新村、311个聚居点,完成45706户土坯房改造。大力发展以生猪、土鸡为重点的畜牧业,以食用菌、有机蔬菜、黄金梨为重点的果蔬业,以速生林木为重点的竹木业,带动农户实现稳定增收。 目前,全县建成商品蔬菜基地16.5万亩、竹木基地16.2万亩,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225个,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,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268个,助农增收超1000元,新培育家庭牧场76个、专业大户450户,带动近3万人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创业。
科学的规划、合理的理念、高标准的建设使平昌新村建设成效“硕果累累”:巴山新居建设跨入全省前列,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,2013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,成功承办了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、第五届“环中国”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昌赛段赛事。
园区建设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
“巴山新居建设给我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,农业科技示范园吸引的城里人越来越多,游客们来这里住的是巴山新居,玩的是青山绿水,放松、舒服又自在!”驷马镇当先村农家乐老板徐前国忙前忙后地招待着络绎不绝的客人。
平昌依托巴山新居建设着力打造 “两条经济带”(驷马—得胜—五木—元山—灵山;江口镇—星光工业园—元石—青凤—白衣)和驷马、元山、白衣3个县城副中心建设。扶优做强机械制造、白酒加工、清洁能源三大支柱产业,引进扶持壮大广东温氏、成都翼展、四川同利等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,帮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新兴产业,推进产城一体、园城共融,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,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,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,促进农民充分融入城镇。
村民徐映秀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了四川同利公司,自己在公司农业科技园基地打工,“我们的房子建好了,家门口的产业也有了,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,收入没有减少,老人娃儿也照顾到了,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。”徐映秀笑着说,“再也不用出去打工受罪了。”
打工、入股、分红,像徐映秀这样由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,生产方式得到改变,生活条件得到改善,收入也由过去的单一种植收入发展成为三重收入,既有土地租金收入,又有劳务收入,还有分红得利,许多农民依托产业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