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x
“土坯房”、“烂泥路”、“柴草垛”,这是人们印象中传统的乡村印象。如今,沿着洁净的沥青路行走在平昌农村,一座座乡间“别墅”点缀在青山绿水中,一片片“巴山新居”形成的幸福美丽新村正似雨后春笋般在平昌农村拔地而起,遍地开花。 整村连片 农家地变身旅游点 “你们看嘛,现在住的房子大了,环境也改善了,还有休闲广场、文化屋,家家户户通了连户路,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,这都是巴山新居建设带来的变化。”通木村村民杜永和是入住巴山新居的首批住户之一,谈起入住新居的种种好处,杜永和乐得合不拢嘴,他告诉记者,他家原来住的是土墙房,离聚居点有五里多山路,交通条件差,赶场、办事都不方便,“是‘巴山新居’圆了我的新房梦。” 近年来,平昌县以‘巴山新居’建设为统领,实施以新房舍、新产业、新设施、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“巴山新居”建设,持续连线成片推进,已经建成驷马—得胜—元山示范片和创举、中岭、民意等15个中心村、9个幸福美丽新村、311个聚居点,完成45706户土坯房改造。2014年,又启动江口—青凤、云台—邱家—鹿鸣两条线的巴山新居建设,新建成中心村5个、聚居点75个和14400户巴山新居。 在新村建设中,平昌县坚持把新村建设作为景点打造,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把乡村道路作为旅游精品走廊打造,用乡村旅游业串起一个个新村。 依托巴山新居发展起来的驷马镇—得胜镇—灵山镇—元山镇的乡村旅游大环线在今年的国庆黄金周,以“住农家屋、吃农家饭、干农家活、赏农家景”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游客爆满,屋里屋外、阶沿地坝摆满了农家宴席,据不完全统计,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,实现收入达800万元以上。 保护性修缮 新农村留住了乡愁 走进巴灵大院,一种古朴自然、穿越历史的意境油然而生。幽深的石径、竹编的篱落、简意的柴扉、零落的牛棚猪圈无一不展现出传统院落的文化元素,农耕文化展览馆里,一件件磨得锃亮的农具充分展示了大巴山农耕文化的生活场景。 “这些农具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劳作的场景,”曾在平昌插队当知青的重庆游客王中元抚摸着一把锄头说,“现在再摸到这些东西,心里还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呢。” 2012年下半年,以“巴山新居”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到了巴灵大院,对像巴灵大院这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院落怎样进行新村建设,让党委、政府陷入了“拆建”与“保护”的纠结中。经过多次邀请专家来考察,广泛听取专家意见,县委、政府最终作出了在保护中改造提升的决定,并聘请了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参与保护性改造提升的规划设计。 修旧复旧建新村,带有浓厚乡愁气息的巴灵大院吸引来了众多游客,村民们开店、办农家乐,得到了丰厚的回报。 产村相融 托起致富新希望 巴山新居建好了,要留住人,还得靠产业发展,产业是新村发展的支撑,是整体推进全村群众致富的关键。 “巴山新居建设给我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,如今基础设施建好了,来咱驷马水乡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了!”当先村农家乐老板徐前国乐呵呵地告诉记者。 “我们通过农家乐协会,及时了解县内市场动态,掌握游客信息,不断取长补短,推陈出新,促进农家乐产业化健康发展。”农家乐协会会员徐前国介绍说,“目前,我们协会已经发展规模化农家乐10多家,能接待游客4万余人,实现年收入100余万。” 除农家乐的兴旺以外,平昌依托巴山新居建设引进壮大广东温氏、成都翼展、四川同利等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,帮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新兴产业。 在驷马镇,5000亩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吸纳了本地3000名以上村民就业。村民张治福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了公司,自己每月在基地打工可挣1500元,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。打工、入股、分红,农户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,生产方式得到改变,生活条件得到改善,收入也由过去的单一种植收入发展成为三重收入,既有土地租金收入,又有劳务收入,还有分红得利,让许多农民依托产业逐渐变为产业工人,实现了财产性收入增加。 “房子建好了,产业也发展起来了,就在家门口务工,收入没有减少,还照顾好了老人娃儿,这样的生活太巴适了。”张治福笑着说。 (平昌新闻中心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