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1:店内陈设简陋老旧
图2:理发师为顾客理发
图3:这家店还在用火钳子烫头发
在巴城老城中城街和文庙街交汇处,有一间40多平方米的老字号青年理发店,里面陈设老旧,理发师傅全是老把式,顾客多已年过半百,与那些装修豪华精致、店员年轻时尚的理发店相比,它似乎格格不入。
这家理发店自1962年开张以来,已在中城街默默守望巴城52年,亲历了巴城半个多世纪的变迁。磨损严重的美发椅、掉了漆的木质长椅、旧式电吹风、"土刀子"、火钳子、手动剪刀……无不散发着远去的时代气息。
老店面承载老记忆
14日上午,晚报记者来到老字号青年理发店,40多平方米的简陋店面,没有豪华装修,没有夺人眼球的广告,磨损严重的美发椅、掉了漆的木质长椅、旧式电吹风、“土刀子”……这些常在年代剧里出现的老物件,让人感觉回到了几十年前。
此时,店里还没有顾客,3名理发师傅都坐在椅子上休息。几分钟后,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走进理发店,一名理发师傅起身,让这名顾客坐在最里面的椅子上,准备好工具,做好准备工作,开始给他理发。
“整个
巴中只有这一家集体制理发店了。”该店理发师傅兼负责人、57岁的任云成告诉记者:“理发店现在还是集体承包经营,属巴州区商业贸易总公司管。”任师傅说,以前的店铺面积比现在要大很多,1962年开张时,面积有200多平方米。1983年前,理发店归当时的饮食服务公司管理,1983年后,理发店和饮食服务公司分家,归商业贸易公司管理。1993年,公司转变经营理念,把理发店划出去一部分,2005年,又划出去一部分,就剩下了现在的40多平方米。
而今,巴城有不少装修豪华精致、设备先进、店员年轻时尚的理发店,出入顾客多为年轻人。与它们相比,老字号青年理发店显得格格不入。“其实,巴州区商业贸易总公司之前一共有三个这样的理发店,分别是东城街工商银行对面的工农理发店,严公庙街的丽华理发店和我们这家。现在,就只剩这一家还在撑着。我们每天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上班,下午2点到6点半上班,一年也就过年放10天假。天气热的时候上午顾客还多,下午就少了。总体来看顾客不多,我们现在也不是赚钱,这间理发店承载了我们大半辈子的回忆,就是想把这个地方守着。”
老把式迎来老顾客
任师傅介绍,1962年开张时,店里共有24个理发员,现在只有3个理发师傅了,都是有三四十年经验的老师傅。最年轻的童建容师傅今年46岁,已经在店里工作了30年。饶正兰师傅已在店里工作了35年。“我是1972年父亲去世后,接的父亲的班,现在已在这店里工作42年了。我的大哥、大嫂还有侄儿都在这店里待过。”任师傅说,不仅理发师全是中老年人,顾客多已年过半百,来理发的多是老顾客。
采访时,73岁的赵大爷带着读高二的孙子在该店等待理发,他告诉记者:“我是这家店的老顾客了,至今已在这里理发30多年,习惯了师傅们的手艺。”
“我小时候就跟爷爷到这里来理发。”赵大爷的孙子告诉记者,他上学时在学校理发,放假后,就陪爷爷来这家店理发。
此时,童师傅正在给顾客黄先生剃胡须。“我们这里的主要手艺是理发、洗面、掏耳朵和剃胎毛。”童师傅告诉记者。
“这里洗面刮胡子弄得好,师傅们手艺精湛。”黄先生说:“我住在巴城江北,是店里的常客,现在像这种适合我们老头子的理发店已经很少了。”
老物件拥有老特色
“店里的物件都有些年头了。”任师傅告诉记者,店里的吹风机都用了四十多年,现在还在用,美发椅用了40多年,剪头发用的是手动剪刀,烫头发用的还是火钳子,剃胡须用的是“土刀子”……这些都是老东西,经得起用,如果坏了,一般都是师傅们自己修。说着,任师傅拿出一个坏了的老电吹风机,开始维修。
这时,童师傅指着天花板上的电风扇说:“这个年代久,1962年安的,从来没有坏过。”随后,她打开电风扇,三片扇叶不急不缓地转了起来。
“这个理发店里有一个特色,就是他不用洗发水洗头,而是用天然的皂角水。”顾客李先生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。随后,记者看见童师傅用一个杯子端出了熬好的皂角水,“这个是我们自己熬的。”童师傅说,皂角是买的,买回后放在锅里熬,里面放了一些可以祛汗味的肥皂。说着,童师傅带记者来到理发店的小屋,记者看到老式炉灶上放着满满一锅熬好的皂角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