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第三实验学校 于 2017-7-13 11:14 编辑
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近几年来国内外教育的改革热潮的推进,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得响亮。我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斗了十几个春秋,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放思想,就是要清除思想上的杂草、瓦砾以及那些企图消解生命活力的要素,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。因此,推行素质教育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,并予以培养;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一切能量,使其能够和谐发展。因为,教育的任务就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,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。在娃娃身上暂时赋予他的重任就是学习,那么让他怎样学习,才会帮助孩子完成学业,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,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难题。我认为与其逼迫孩子痛苦的学习不如改变观念让他快乐地学起来,那么怎样才能做得到呢?这就是作为老师应该深层思考的一个问题。 首先,要尊重孩子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,“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,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。”尊重孩子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,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,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也要尊重他们的缺点。作为老师最不能犯的错就是要求每个孩子一样优秀,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,每个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一样,就不可能要求他们在学习上同样优秀。只有承认每个孩子的不同,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百花齐放,不然培养出来的就是一批教条僵化的无用之才,将来对社会的贡献不大。马卡连柯也说;“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,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”。他的意思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,要发现每个孩子在不同方面的闪光点,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闪光点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,这才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价值。因此教育,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温暖、仁慈、宽容与幸福。尊重是今天所有成功教育的基础,尊严是每个孩子放飞希望的基石,在被尊重中才会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快乐。 其次,要欣赏孩子。 欣赏是一种力量,培根说:“欣赏者心中有朝霞、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;漠视者冰结心诚,四海枯竭,丛山荒芜。”欣赏是一种给予,一种馨香,一种沟通与理解,一种信赖与祝福,可以使人具有成功感。欣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。 在老师心中要摒弃“差生”这个词。不要对学困生就说成是“差生”,甚至说成是“双差生”。这样他们长期得不到欣赏,就犹如一朵娇艳的花得不到雨水的滋润,久而久之就枯萎凋零。得不到欣赏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之中,很多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,就显得他比别人差一些,最后连自己也没有信心,在失望中沉沦下去,被人遗忘。这样的老师就把一个鲜活的灵魂扼杀在青少年时期,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。 在美国有一所多元智能学校,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。我也在长期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。我的上一届的孩子中有这样四个学生,他们小升初的成绩就属于中下成绩,当他们来到班上时,作为班主任的我就对他们说:“你们的基础就介于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,如果努一下力就可能是一个优秀学生,如果还不努力的话就可能是一个学困生,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吗?”四个孩子听了信心倍增,上课时认真的听课做笔记,课后认真复习巩固,不懂就问。四个孩子自发组成一个学习小组,互相监督,共同计划,有些学科有的孩子学习起来相当困难,他们就互相帮助,取长补短,我也经常给他们辅导课程,这样坚持了三年,毕业时四个孩子都被渠县中学提前录取,现在他们在渠县中学都是学习的佼佼者。因此孩子的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,是不可估量的;作为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打击任何一个学困生。 第三,要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: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,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,可以沁人心脾,润物无声。关注生命,教育才能发挥生命的“琴弦”,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,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,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,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。关注生命,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。关注生命,教育方可春意盎然。 教育本身就是带领孩子从无知走向知识的海洋的过程,关注生命,就是需要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,关注生命的个性,关注生命的发展。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,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,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,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。 因此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如果我们让学生学得不快乐,那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;乐于学习是孩子持久学习的动力和源泉。只有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存在,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。
赵炯伟:大学本科,中学语文教师,一级教师。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,有着18年的教学经验。曾先后获得中小学自制教具展评县级一等奖,青少年教师赛课县级一等奖,四川省国培优秀学员,多次评为县级德育先进工作者,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教师,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