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x
“草根戏班”演出车坠崖 巴中2名川剧演员遇难一个扮演小花脸,一个扮演书生。2名来自巴中民间的川剧演员,一直在川剧舞台上活跃了几十年。
在干农活、做生意之余,他们“走穴”于巴中周边的草班川剧戏班。不为挣钱,只为过一把“川剧瘾”。 3 月21日,一支来自巴中、仪陇的草根戏班为节省开支和逃避检查,偷偷在凌晨4时许挤一辆双排座微型货车,转战下一个演出场地。行驶途中,这辆简陋的演出车坠入20米高的岩下,导致8人死亡,4人受伤,其中,2名来自巴中的草根川剧演员遇难。
在巴中、恩阳,活跃在民间的“草根戏班”有3个,川剧演员近百人。他们的演出安全,再次引起川剧演艺界的担忧。
同事讲述: 最后一次看到他们,两名演员已在殡仪馆
今年46岁的杨知荣是巴中市川剧协会会员,唱了几十年的川剧。
“我最后一次看到这两名巴中川剧演员,是在仪陇县的殡仪馆里。”电话中,杨知荣的声音有点沙哑。他说,曾经在川剧舞台上生龙活虎的“唱将”张通金、李明华死得很惨,两条腿都摔断了的。
3月21日凌晨4时许,南充市南部县凤仪乡高立村通村水泥路一上坡处,一辆车牌为川RZ1868的货车在行驶中坠入20米高的岩下。 在货车上,“迎春院”“斩”字牌两种道具很显眼,剩下的还有折扇,以及破碎的装道具的木箱。
随后赶到的救援人员发现,货车上有6人当场死亡,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,1人因伤势过重在医院救治无效于当天中午死亡,其余4人属于重伤。 巴中市川剧协会会员杨清莲介绍, 她也曾接到演出邀请,原计划和李明华、张通金一起到仪陇县演出,但因演出日期撞车,她决定3月22日早上9点坐车到遂宁与他们聚集。
遇难者家属: 家里不缺钱,他们演川剧纯粹是因为喜欢
不幸遇难的川剧演员张通金今年66岁,巴州区平梁乡新桥河村6组人。1959年,11岁的张通金就在原巴中县川剧团学演川剧。上世纪60年代,因家庭成分不好,张通金被下放回农村当了一名农民。
“爸爸一生最爱川剧,他和妈妈在家里种了8亩土地,平时担粪、种水稻都会吼几嗓子川剧,一接到川剧演出活儿,他就会丢下活路跑去演戏了。”3月23日,张通金的儿媳张丽表示,他们家里根本不缺钱,张通金外出演川剧纯粹是因为爱好。出事一周前,张通金就接到南充一民间川剧戏班负责人张显锋的电话,邀请他到仪陇县参加庙会演出,还说“要是张通金不去的话,就少了一个角色。”
“张显锋此次邀请了3名巴中川剧演员,结果只去了2名。”巴中市川剧协会理事长孙弘说,一同前往仪陇演出的另一名川剧演员叫李明华,今年49岁,恩阳区花丛镇葫芦村2组村民。10多岁时,李明华就在阆中女子川剧团学演川剧。
“李明华演花旦,一人饰女角又饰男角,演的书生清秀、俊朗,很受观众喜欢。”巴中市川剧协会会员杨知荣介绍,李明华夫妇曾租住在巴城罐头厂。两口子打了几年工,去年在回风亭买了一套房子,还没装修。
“她爱好川剧,我从没阻止她演出。每次演出,只稍微有点费用,比如车旅费、生活费什么的。”李明华的丈夫陈子友表示,以前每次演出,他都要陪伴在妻子的身边,照顾她。李明华这次到仪陇县演出,家里恰巧有事,他没有去成。
草根演员的收入: 每天150元演2场,忙得没卸妆就吃饭
“我听到这个消息后,人都软了一天。”巴中市川剧协会理事长孙弘说,遇难的2名川剧演员张通金、李明华都是市川剧协会的会员,而且是该协会的台柱子。
“他们两个走了,《四下河南》莫法演了。”孙弘表情悲哀: “张通金饰演武小生,擅长演土行孙、孙悟空、小花脸,他是巴中川剧界的‘戏母子’,肚子里的戏份多,经常给演员写台词。李明华演书生,扮演男女两个角色。”
“作为川剧业余爱好者,他们的演技很不错了,不然也没那么多人请他们。”原巴州区川剧团团长、国家二级演员、现年75岁的杨志庆说,张通金和李明华与广元、南充的民间戏班合作了10多年。 “按理说,仪陇县这2天的演出费用最低要9000元,但11个演员演3天,只有6000元的演出经费,扣除其他开支,每名演员只能得150元/天,一个砖工每天的工资都有300元呢。”孙弘介绍,就因演出费用太低,戏班请不起客车,而是用货车将道具和演员装在一起,从而导致车祸的发生。 孙弘介绍,草根戏班每次演2—3天,每天2场,每场2个半小时,演出费用为6000元—2万元不等,扣除服装道具磨损等费用,每名演员每天最多能分400-500元。
“川剧演员很辛苦,有时连妆都没卸就吃饭,吃完饭又开始演出。”孙弘称,这些演员一个月最多只有2、3天演出,平时没有演出就各干各的事。 因优秀的川剧演员太少,川东北片区的广元、南充、仪陇等地的民间戏班一遇到川剧演出,就到处“借”人。
“我们很多次演出都只够成本,但还得要接戏。川剧演员不是图钱,他们爱好川剧,都想把这个戏种传承下去。”孙弘说,各地现存的民间戏班都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。
草根戏班的尴尬: 农民最喜欢听川剧,但演出费用太低没法演
二十世纪70、80年代,巴中川剧进入鼎盛时期,共成立了花丛、恩阳、渔溪、茶坝、玉山、清江六个剧团,川剧演员达万余人。这些川剧团属于民间团体,演员都是跟师学艺,乡镇部门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。90年代后,川剧受到冲击,剧团被解散,川剧演员们各自找饭碗。
“1960年,巴州区川剧团最兴旺,有180名演员,3个演出团队。”杨志庆回忆,如今的巴州区川剧团改为巴州区川剧传承保护中心,仅有演员21人。
随着年龄的增大,曾经的川剧演员都想过一把川剧瘾。2007年,巴中市川剧协会成立。该协会聚集了曾经解散的部分乡镇川剧团的川剧演员,总共有26人,大部分都是“民间演员”。年龄最大的75岁,最小的40余岁。2012年,巴州区川剧研究会成立,有38名川剧演员,原巴州区川剧团团长杨志庆担任顾问。
“巴中市川剧协会、巴州区川剧研究会、恩阳玩友协会,这是巴中仅有的3个民间草根戏班。服装、鼓乐都是自己出资购买。”杨志庆介绍,一接到演出,他们就会聚在一起排剧。演出的剧目,大多是《猪八戒招亲》、《四下河南》、《福寿图》、《盼儿狂》等传统川剧。
“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当上了大老板,有钱了就想为家乡的老人做点事。”孙弘说,农村的老人们没啥喜爱,就喜欢听川剧。于是,让父辈们听一折久违的川剧,成为这些“富翁”报恩的方式。在农村不少地方,办庙会、给老人祝寿、老人离世,都会请草根戏班热热闹闹地唱几天川剧。
“美女唱歌跳舞,那不叫送文化下乡。川剧才叫文化,才是大戏。”杨志庆说,他们去年到恩阳区观音井镇的庙会演出,老年观众有4000余人。前来看戏的老人们说,几十年没看到川剧了,看起来真过瘾,还强烈要求他们再演几场。
杨志庆称,巴州区川剧研究会每次演出,都要出动30余名川剧演员,2天的演出最低要6000—9000元,对方还要包车、管吃住。“一年也就演7、8场,现在接到演出的邀请很多,但费用太低,莫法去演。”杨志庆说。
演员大多70多岁: 演出安全谁能保证?草根戏班能撑多久?
今年51岁的孙弘老家在恩阳区花丛镇庙办事处街道。他的爷爷是川剧演员,从小就带孙弘演川剧。高中毕业后,孙弘先后进入镇庙川剧团、来龙川剧团、花丛女子川剧团跟团学川剧。
代课、做生意、养娃娃,孙弘丢了20年的川剧。2012年,孙弘加入巴中市川剧协会,成为该协会的理事长。
“看到川剧,就像看到我爷爷。”孙弘表示,她带领这个协会,目的是振兴川剧,不让川剧没落。
“协会会员每年缴纳会费120元,每年年底还能要到几万元的经费,但只够租门面、买道具。”孙弘介绍,他们的协会每年要外出演出几十场,虽然演出场场爆满,但演员没落下几个钱。
“没有演出专用车和服装,我们每次下乡演出,都是租面包车,演员的安全很难保证。”一名草根川剧团的团长说。
“舞台不好搭建,租一辆舞台车要3000元,我们租不起。”巴州区川剧研究会顾问杨志庆说,如果国家能够给予民间川剧演出戏班足够的经费补贴,仪陇县的这场车祸就可能不会发生。
“现存的川剧民间戏班只能走一步算一步。”孙弘说,她担心的是,随着一代川剧演员的老去,以及农村老观众的离世,川剧恐怕将会走向灭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