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x
摘要:拥有天然之险和辛酸历史的“金陵”不单是一个纯粹的地名概念,其沧桑的历史逐渐成为古代文人浓墨重彩地抒情写意的文化符号——怀古伤今。金陵怀古作为一个特定的题材,“诗豪”刘禹锡凭借其出众的表现成为这个题材的代表。本文主要从刘诗《金陵五题》中的地理形象出发,试探讨“金陵”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。 关键词:金陵;刘禹锡;怀古伤今;地理形象;文化内涵 “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洲”、“金陵自古繁华”,作为十朝古都的金陵,这里山川形胜、气象雄伟,有着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,是十分重要的的战略之地,也常为英雄豪杰抑或乱臣贼子所注目;同时,跌宕起伏、物是人非的南京沧桑史,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慨唏嘘,抒写怀古幽情,文学史上的南京,逐渐有了其特殊之处:诸如石头城、台城、乌衣巷、雨花台、凤凰台等成为后世文人吟咏的对象。其地名已逐渐转化成一种文学意象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唐代翘楚刘禹锡围绕南京所作的几首咏怀古诗堪称千古绝唱,可引以为例。 一、刘禹锡的思想与创作 刘禹锡,字梦德,文学家,政治家,生于江南,并在此度过了十八个春秋,这里秀丽的水乡风光和酬唱应合的文化氛围,以及“家本儒素,业在艺文”【1】的家族环境,陶冶了他的情操,哺育了他的成长,使其具有伤感文人的气质。少年时,他便博闻强识,好学不倦,其诗风别具一格,终有“诗豪”之称;他是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,曾任太子宾客,故又称“刘宾客”,但屡遭贬谪。其丰富的人生体验,使其作品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成就最高的有三类:一则政治讽刺诗,寓意深刻,辛辣犀利;二是咏怀古诗,沉郁苍凉,借古喻今;三为民歌体诗,活泼清新,自然流转。【2】大多脍炙人口,妇孺皆知。 他坎坷的仕宦生涯与广博的历史知识(唐代的南京留给了文人们无数的感喟:六朝南京,喧闹繁华,纸醉金迷;隋唐南京,王气消歇,冷寂萧条;从“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,帝王之宅也”到“六朝旧事随流水,但寒烟衰草凝绿”,它的地位一再贬低。),使得他的咏怀古诗思想十分具有深度,在社会上的传诵广而博远,咏怀古诗一举成为其讽喻现实的得力之作。 刘禹锡以联章形式作了《金陵五题》,其中以《石头城》开端,引出《乌衣巷》、《台城》、《生公讲堂》、《江令宅》,五诗各咏一处金陵的遗迹,他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,在宛转低徊的唱叹声里传出对盛衰兴亡的无限深思。这是一组借金陵古迹,抒发兴亡感慨的诗篇,其中的第四首《生公讲堂》嗤笑南朝皇帝提倡佛教的荒唐,第五首《江令宅》斥责宾客词臣惑主误国,最为后人称道的仍是前三首。 二、刘禹锡咏怀古诗的文化内涵 第一首《石头城》: 山围故国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。 白居易曾对之“掉头苦吟、叹赏许久”,称赞道:“石头题诗云:潮打空城寂寞回,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!”【3】整首诗始终萦绕着苍茫悲凉的气氛,刘禹锡以淡远的笔墨,写石头山、长江潮,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,却寂静得没有任何帝都气象的生息反应。群山把故城围得周遭严密,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;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,见到的只是一座苍凉荒芜的空城。一个“故”字,一个“空”字,这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结合,唤起了人们苍茫怅惘的吊古意识。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当年灯火楼台、轻歌曼舞的繁华与如今的寂静寥落相比,一种历史的变迁和物是人非的感觉油然而生,现在还存在的只是依稀可见的断壁颓垣,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复存在,长江水打在城里只余下寂寞悄悄地随着退回,这是“问君能有头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的忧愁、寂寞。 诗歌由地写到天,在地上失落了的,希望在天上能找到答案。秦淮河东面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依旧没有变,这是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的明月还是秦汉史的明月,关隘还是秦汉时的关隘,想必这月光也是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,但它从东方升起、待到夜深,也还只是几束清光飘零地从城垛(“女墙”)上照进城来,是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诗人借月光来记叙历史的铅华和抒发个人情感。从“淮水东边”升起,经过无人戍守的“女墙”,“还”来相照。一个“还”字,意味深长,吊古之情,从“山围故国”、“潮打空城”涌出,波澜叠起,至月照“女墙”而推向高潮,诗也戛然而止,令读者咏叹、想象于无穷。 诗人随手拈来山、城、水、月等常见的意象,别具匠心组合成“意象之城”,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。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折射,形成了意象群,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,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,一个具有常与变、瞬息与永恒的故事。前人说它“意在言外,寄有于无”(《谢叠山诗话》);“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”(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),正道出了此诗写法上的高妙,诗人巧妙地把思古幽情蕴于其中。但这首诗并不只是抒发思古幽情,作者感慨深沉,实寓有“引古惜今”之意。在朝廷昏暗、权贵荒淫、宦官专权、藩镇割据、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,写下这首怀古之作,慨叹六朝之兴亡,显然是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。他不仅是一位诗人,更是一位有着诗性的哲人。 《石头城》没有一个评论的字眼,却以群山、潮水、明月、女墙等作证,把历史的盛衰兴废一字不漏地像史诗般的记录了下来,历史的兴衰感油然而生。 《金陵五题》第二首是《乌衣巷》: 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 古乌衣巷以曾为孙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,东晋南朝时期,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领袖的一些世家大族多居住于此。朱雀桥是一座浮桥,以船相连,距乌衣巷很近,在秦淮之上,是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交通要道。这两处昔日的富贵之乡与繁华之地,如今却是另有一番情景:野草开花,点明了朱雀桥畔的荒芜;夕阳斜晖,映衬着乌衣巷的寂寥。那就巢的无知飞燕,怎能晓得华堂易为民居的人事变迁!依旧飞到那些屋檐下。一个“野”字更添了几分苍凉荒芜之感;西下的落日加上一个“斜”字,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光景和“倩影挂不住斜晖”的失落感。 经过气氛的渲染、环境的烘托,在第三句中只一个“旧时”,又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,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不同往昔的。人们不禁会调动相关的历史生活和情感体验,发掘昔日大家族,于此居住时繁华的乌衣巷的景象。诗人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的想象,含而不露,感慨沧海桑田和人生的变幻无常。此诗之妙,在于今昔对比,句句是景却又处处含情,藏而不露,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。本诗借眼于燕,寄托玄妙,起兴深远,用笔极曲,感慨无穷。 《金陵五题》其三是《台城》: 台城六代竞豪华,结绮临春事最奢。万户千门成野草,只缘一曲后庭花。 台城是六朝的皇城,此诗首句总写台城,“竞”字把皇城的繁华悉数勾画出来,活灵活现,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、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;次句突出结绮、临春二阁,不禁使人联想起楼台之中轻歌阵阵、舞影翩翩的情景,当年宫廷生活的绚丽和奢华,“最”字接“竞”字,其奢为六朝之“最”,可以说是登峰造极;第三句是画面的变迁:当年万户千门,而今野草丛生,借用对比的手法,万千思绪尽数涌在心头,“成”字突出了这种转瞬即逝之感,数百年的盛景,转瞬变成衰草,极富深意,站在这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,当年粉黛青蛾,依稀可见,今日累累白骨,怵目惊心;结句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,在万户千门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,仿佛闻听得陈后主谱词、而极其艳丽轻绮的《玉树后庭花》乐曲在空际回荡,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,缓歌曼舞的场面,不禁使人对历史的惨目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。“一曲”与“万户千门”形成特殊的对比,也是一种衬托,形象地说明统治者的个人作为和行径很可能跟国计民生相联系,这不仅是批判古代统治者们的荒淫误国,同时也是警示当今以及后世的典范。《台城》在奢华与荒凉的对比中,引出真切的历史教训:一味追求穷奢极欲、荒淫无度的腐朽生活,便逃脱不了陈后主那样的可悲命运。 然而,刘禹锡在本诗中,他把议论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,唤起了人们的丰富想象,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动人心的具体形象,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,发人深思,引人遐想。 纵观刘禹锡的几首金陵诗,我们不难发现,刘诗大多从地名以及特殊的金陵意象入手,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对比,使其金陵意象具有了不同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内涵,旧与新,古与今,盛与衰,兴与废……在文人眼中,金陵大多成为怀古伤今之象。诗中所写,皆为意中虚景,但虚景藏情,诗人运用高超的手法把情感寓于其中,较之平白直叙,更能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,艺术上也显得深邃含蓄,全然没有故作之嫌疑,浑然天成。 除《金陵五题》外,刘禹锡的其他诗,诸如《金陵怀古》、《经檀道济故垒》等也颇有成就。一言以蔽之,在刘诗中,咏诗常以小见大,蕴藉含蓄;怀古则针砭时弊,立意精深【4】。由此而来的是巨大的感人力量,长远的醒世效果;其诗作本身也因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遐迩,传诵不衰。 三、金陵文学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系列为后世的金陵文学奠定了基础,打下了怀古伤今的情感基调,确定了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,深深地影响了其发展和兴盛。宋词中的金陵怀古之作,最明显地继承了唐人怀古诗的精神。如王安石的《桂枝香·金陵怀古》、周邦彦的《西河·金陵怀古》、贺铸的《水调歌头·台城游》等作,无论是在主题上,还是在意象的创造上,都继承了唐人的金陵怀古诗,有些篇目连语言都是隐括唐人的。(周邦彦之名作《西河 金陵怀古》径括刘禹锡《石头城》与《乌衣巷》入词,而又夹用谢朓《入朝曲》和古乐府《莫愁乐》诗句,“其长处,在善融化诗句,如自己出”。【5】)宋、元、明、清都不乏金陵怀古咏叹之作,尤其是王朝交替之际,这类作品更是数不胜数。但总体来讲,其成就与唐人相比都稍逊风骚,流传的作品也不及唐代多。唐代的金陵怀古诗,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,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。在这些作品中,我们可以听到历史的钟声在回荡,也能够看到金陵变迁的沧桑风云。 四、怀古伤今的金陵主题 其一,就题材而论,南京代表着历史——沧桑兴亡的历史。正是在屡屡衰败毁灭的南京城市的废墟上,生长出一批又一批的咏史怀古的作品。而这些作品,又常常借助于众多的名胜如台城、乌衣巷、雨花台、燕子矶、凤凰台、玄武湖、莫愁湖、秦淮河等先后成为后世无数文人骚客观赏、凭吊、吟咏的对象。【6】这类意象逐渐从无感情的、实质的地名,转化为深远复杂的文化与历史的象征。 其二,从风格上来说,着眼于金陵的咏史怀古作品,或抑郁,或哀伤,抑或于世事无常,这一点,从刘禹锡到周邦彦乃至后世明清的一些作家,那些引起读者巨大心灵震撼的诗、词、曲、文,大多如此,由于其政治历史的变迁,使得历代文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意识,从而借此以抒发兴亡之感。 五、总结 咏史抑郁、怀古哀伤,是金陵文学永恒的主题。而在这种主题的形成过程中,刘禹锡以雄浑健朗的诗风独树一帜,其中他的金陵怀古诗沉郁苍凉,借古喻今,受世人传诵,妇孺皆知。 面对南京,免不了回忆历史;金陵文学,也离不开抑郁哀伤。历史的南京,文学的金陵,常常浓缩在石头城、乌衣巷、台城、秦淮河等地名之中。而恰逢历史、文学、地名,三者如此完美地结合,不可分割。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,作家常常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,把一切相关的经历都调动起来为情感服务,一切文艺的创作,都是情感再现的过程,作家们常常以当代的眼光去看历史的兴衰盛废,借以抒发兴亡之感;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艺术发展到极致,思想经常穿越到古代去追寻当初的政治、历史、文化,古今对比,强烈的反差效果使得历史和现实都具有极大的情感冲击力。 参考文献:【1】 董诰《全唐文》卷第07部 卷六百一 《刘禹锡(三)》中《夔州刺史谢上表》节 【2】卞孝萱 卞敏合著《刘禹锡评传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1月 【3】刘禹锡《金陵五题》自序 【4】胡阿祥《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》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.6 【5】卞孝萱 胡阿祥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》 中国期刊网 【6】周晓琳、刘玉平《空间与审美——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》人民出版 社 2009.9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