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鸽张聪 发表于 2013-5-6 12:50

平昌历代名人

本帖最后由 这夜已告终 于 2013-10-13 22:17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赵兰田
   赵兰田,男,汉族,生于1918年,四川省平昌县岳家乡中民村人。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,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同年转为中共党员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4军11师32团排长、宣传干事,第31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,第28团宣传干事,红4军侦察连政治指导员、军教导团参谋、第28团干部教员。
  参加了“宣(汉)达(县)战役”、反“六路围攻”和红四方面军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连政治指导员、营政治教导员,第769团政治委员、团长,太行军区第4支队政治委员。参加了“百团大战”和反“扫荡”斗争。
  解放战争时期,任晋察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旅长,第2野战军3兵团11军31师师长。参加了上党、邯郸、淮海、渡江、成都战役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赴朝作战,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师师长,第60军副政治委员,第15军副军长兼参谋长、代理军长。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金城防御战,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、二级自由独立勋章。回国后,任第15军军长,空降兵军长,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,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,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,空军顾问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,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。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。
韩宗银(1914—1934),平昌县六门乡五马石(凉云村)人。

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韩宗银
   韩宗银5岁丧母,10岁丧父,惟胞兄宗德是依。13岁给本村富绅韩尚学作义子,割草放牛、劈柴担水,起早摸黑终日劳累,稍有怠慢,便遭打骂,栉风沐雨5年,仅换得一套粗布衣裤。
  1933年,红军解放六门后,在五马石建立村苏维埃政权,组织贫雇农打土豪,分田地,帮穷人办翻身事业。韩宗银在红军干部的启发下,逃出韩尚学家,参加游击队。一个晚上,他站岗放哨,抓获两个不法分子押交乡苏维埃。红军见他机智勇敢,不久就派他去江口县委作交通局长。同年,经红军干部徐明鑫、陈崇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即担任江口县委少共书记。
  1934年1月,红四方面军第一次撤离江口前一天,县委传达川陕省委关于红军部队撤离后做好地方工作的指示,令韩宗银去岳家区苏维埃召开紧急会议,传达上级指示后当天返回县城随红军大部队撤离。他到岳家后分别通知在乡下的区委成员,会议一直延到晚上才进行。会毕他赶到县城巴河对岸已是次日拂晓,渡口和船只已被国民党军封锁,并在沿河渡口处盘查过往行人。韩得知红军已于日前午夜撤出江口,便返回六门乡从事地下斗争活动。
  红军撤离后,各地豪绅纷纷组织“清乡团”,大肆搜捕、屠杀红军家属及乡村苏维埃干部和积极分子。五马村的豪绅获悉韩宗银仍在六门场一带活动时,便密告六门“清乡团”团长,于1934年1月的一个晚上,将韩宗银骗在罗家院(凉云村九组)一丁姓家,乘其不备,夺下韩身背的大马刀,绳捆索绑押送六门场太阳庙施以“吊鸭儿凫水”、“烧八团花”等酷刑。韩宗银宁死不屈。清乡团长在韩口中逼不出红军的地下活动情况,即令团丁押送岳家交国民党二十军。途经涌水河,两个士兵将韩宗银拖放在一块门板上,手脚钉上铁钉,放入河中。牺性时年19岁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刘伯坚
    刘伯坚(1895—1935),谱名永福,号铁侠、铸;国外曾用大野(冶)、毅伯笔名。平昌县龙岗乡人。
  伯坚幼年聪颖,七岁入私塾,勤奋好学、尤爱习字,五六岁后即能书写对联,作状词。12岁就读大舅苟俊生执教的“专修馆”攻读经史,又经二舅秉衡(武生)教习拳术,练习气功,骑马射箭,演唱川剧等。
  1912年春,伯坚去金斗寨高小学堂就读。一次学校以“士先器识而后文艺”命题作文,伯坚冲破“八股”框框,针对时事广征博引,指出古今一些文人“文不符质,虚饰华美,六朝陋习,殷鉴不远……”经校长批为“笔底波澜,历数文人无行之害,矢志上进,大器固不待晚成矣”。1913年春,伯坚考取巴中中学研究“新学”,攻英语、数学,但他认识到学校是新学不新,死水一潭,便毅然转入绥定联中。时值国势混乱,他深感辛亥革命并未给社会带来安宁、人民带来幸福。1915年秋离开联中,就读省立万县师范。在万县他目睹外国船只在长江流域横冲直闯。践踏祖国肌体而痛心。他奋笔疾书:“堂堂炎黄子孙,岂容洋奴欺侮,凡有血气之伦,莫不枕戈饮血”;面对复辟倒退势力,他呐喊:“再穿上黄马褂是对民族的侮辱,时代的背叛”,他决心从书本中走出去,“寻求救国之道,探索治国之术”。1918年春经友人介绍嘉陵道驻保宁府(阆中)道尹陈炳坤处供职。伯坚办事认真,且文笔精练,深得陈氏器重。半年后给伯坚晋级加薪并举荐任苍溪县长,但他志不在此,婉言谢绝说:“不谋高官厚禄,志在求知报国。”是年冬,家乡佛楼、龙岗一带之数千农民武装抗捐遭到镇压,他通过官方搞合法斗争,迫使官府让步。
  不久,他毅然辞职并呈书父母:“父辈家非殷实,儿欲奋发深造,报国救民,不得不恒游远方求学。”在亲友的资助下,于19l 9年正月16日赴成都,考入师范学堂补习外语,作旅欧勤工俭学准备。“五四运动”在成都掀起波澜时,伯坚投身运动前列,同刘砚僧、李吉力人、袁诗尧等成立学生联合会,创办《星期日》周刊,积极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1919年8月,刘伯坚离蓉赴渝,9月抵北平,就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。1920年6月初离平赴沪。6月下旬赴法,7月初抵马赛、赴巴黎后,被分配到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。1921年初,伯坚由比到巴黎,研读《资本论》、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法兰西内战》、《国家与革命》和苏俄革命经验。加入赵世炎、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。1921年参与争取“三权”(吃饭、工作、求学)为主要内容的“二、二八运动”。同年7月“抗拒中法大借款”和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一系列革命斗争。
  翌年初,各地代表在巴黎共商建党事宜,刘伯坚回比建立和发展少共基础组织,同赵世炎、周恩来等保持密切联系,进行政治活动。1922年8月,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,原“少共”成员全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,刘伯坚担任中共旅比支部书记。1923年初秋,继周恩来后被选为中共旅欧总支第三届书记。1923年11月,党派刘伯坚、李会林等十余人第二批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。刘伯坚被推选为旅莫支部书记,负责“东大”和中山大学二百多名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,担负旅莫华侨事务。1925年5月,国内爆发“五卅惨案”,全国形成罢工高潮。旅莫支部根据党中央决定,中国留学生分期分批回国参加革命斗争。
  此时,旅欧的邓小平、李大章等三十多人因在法抗议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,被法政府驱逐出境,转到苏联学习,党决定亦由他接待安置。1926年春,冯玉祥军事失败,通电下野,携带家眷赴苏考察,并要求援肋。共产国际为争取冯玉祥,派刘伯坚参加这一工作。5月9日晨,冯玉祥抵莫斯科后,刘同曾涌泉、武胡景以《挺进报》记者身份与冯接触。冯玉祥在苏考察3个月,表示接受共产国际建议,并欢迎刘伯坚等一批共产党人到西北军去协助工作。1926年9月,冯玉祥、刘伯坚等回国后,收集旧部,重振军旅,由刘伯坚草拟《五原誓师词》。冯被推举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,伯坚为政治部副部长。部队很快发展到20余万,以后在转战甘、宁,挺进陕西中,取得节节胜利。12月后,部队顺利出潼关。
  此时,刘伯坚结识王淑振(国民革命军宣传员),于1927年3月结婚。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”后,冯追随蒋,在军中进行大规模的“清共”活动,扣押审讯共产党员。在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伯坚将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护送出境。1927年7月,刘伯坚转移到武汉与周恩来会晤后,遵照党的指示,偕王淑振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活动。1928年存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,1930年秋回到上海,与王淑振秘密前往中央苏区。1931年11月,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,伯坚被选为中华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,兼任工农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。不久,参加并领导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。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起义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,刘伯坚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。
  1934年10月,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,刘伯坚留任赣南。由于当时苏区主要领导人不接受陈毅等建议,队伍遭受严重损失,苏区阵地越来越小,斗争越来越艰巨。直至1935年2月,中央分局、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、部队,在仁风地区陷入敌军重困中,不得不分五路突围。3月4日上午,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,落入魔掌。敌团长劝他“顺应潮流”,只要办脱党手续便可得到“自由”和“重用”。刘伯坚断然拒绝了游说。3月9日,刘由信丰押解粤军第一军军部(大余县)囚禁,3月11日,移绥靖公署审讯室。在移狱途中,故人故意押着刘伯坚从一条繁华大街(青菜街)走过,借此显示反共“战功”,恫吓人民,并从精神上瓦解其斗志。刘伯坚镇定自若,拖着沉重的脚镣,昂首走过大街。在狱中写有《带镣行》、《狱中月夜》等诗篇。
  3月21日,刘伯坚临刑前留下遗嘱: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。
  1984年,在平昌县城江阳公园修建刘伯坚烈士纪念碑,由邓小平亲题碑名,黄镇书烈士生平简介。1986年,纪念碑落成典礼时,杨尚昆、黄镇、魏传统等中央领导和烈士亲属及人民群众1600余人参加了典礼仪式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何云峰
   何云峰,男,汉族,生于1922年1月1日,四川省平昌县张公乡长城村人。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治部宣传员。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“六路围攻”和红四方面军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129师直属政治处宣传员,第386旅77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、连政治指导员,旅政治部组织干事、巡视员,营政治教导员。参加了神头岭、响堂铺战斗、“百团大战”和反“扫荡”斗争。
  解放战争时期,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处副主任、主任,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委员,第二野战军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。参加了上党、晋南、洛阳、淮海、渡江、南昌、滇南战役。
  建国后,任师政治部主任、师副政治委员、政治委员,军副政治委员、政治委员,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,福州军区政治委员、顾问。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。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。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。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胥光义
   胥光义,男,汉族,生于1916年11月,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。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。1933年1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。
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和红30军排长,保卫营副连长,保卫队政治指导员,红军大学分队长,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,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,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。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“三路围攻”、反“六路围攻”和红四方面军长征。
  抗日战争时期,任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副主任,挺进支队政治委员,东进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,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,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,抗大总校步兵科政治委员,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,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、副政治委员、司令员。参加了反“扫荡”斗争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,中共阳泉县委书记,中共南京市第7区党委书记兼区长,第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。参加了淮海、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。
  建国后,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员,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,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,总后勤部参谋长,中共地质部党组书记、地质部副部长,国防科工委副主任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,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。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李勃
   李勃(1912—1992),原名苟兴阳,平昌县马鞍乡人。6岁半在其二爷办的私塾里读书,9岁开始务农,12岁跟随父亲当“背佬儿”。甲子(1924)、乙丑(1925)年间,家乡遭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。为熬过这场灾难,父亲带他到宣汉县板凳垭一小店扒松毛、捡松豆糊口,后来又到矿山背柴,最后回家和母亲一起靠挖葛根、脚板苕和野菜充饥。16岁那年,他到一家染布店当学徒,辛辛苦苦干了5年,没挣到一个工钱。
  1932年红军入川,土豪劣绅惊恐万状,穷苦百姓盼来了翻身的希望。他听说红军是打土豪、分田地、解放穷人的,便天天盼望红军早日来到自己的家乡。1933年8月,当红军快要打到他的家乡时,仓皇撤退的川军进村抓夫,他被几个官兵抓住,不容分说,绑上就走。李勃一心要当红军,不肯为军阀卖命,途经道子时,他趁官兵们喝酒之机,便从后门逃走。
  回到家的第二天,红军就来到了他的家乡。当红军在楼房沟开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并组织少先队时,他立即报名参加了少先队。红军见他手上有染布留下的靛迹,认定他是“半个工人阶级”,便介绍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。可李勃一心要参加红军,当红军告诉他,共青团和红军一样都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,他才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共青团,并到赤江县(今属通江县)参加了团员代表大会。会后,他被分配在赤江县当少共县委宣传员,不久任宣传干事和少共组织部长。其间,他参加了反“六路围攻”。1934年8月,他带领赤江县的团员代表到巴中县参加全省团员代表大会,会后被分配到恩阳县组建少共县委,并任少共县委书记。1935年3月,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大转移,随即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当时,因中共县委书记不在,他便带领县委机关随红军向西转移,赶到嘉陵江边时,大部队早已过江,只剩下在团山上的一个后卫排,江边也只有最后一条船,情况十分紧急。他指挥县委机关迅速渡江后,经江油到茂州找到了省委。组织上分配他到汶川县组建少共县委并担任书记。一、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合后,部队继续向西北开进。由于中共汶川县委书记在前线牺牲,由他带领县委机关转移到马尔康、毛儿盖一带。这时,正是张国焘搞分裂、红四方面军南下的时候。1935年8月,他调金汤县组建少共县委并任少共县委书记。在金汤工作期间,他曾两次遭敌包围,经突围才化险为夷。在红军的掩护下,他带领县委机关,毅然上了雪山。他们以顽强的革命意志,战胜重重困难,经两天一夜的艰难跋涉,终于越过马鞍山到达天全。
  当时四川省委住在天全,他们到达后即投入突击天(全)芦(山)雅(安)的工作。他被分配到雅安县任县委少共组织部长。不久又北上,翻越夹金山、党岭山到达西康省的道孚县。他负责组建少共县委,任中心少共县委书记,同时转入中国共产党。
  1935年6月,县委机关继续随红军北上,经炉霍、阿坝进入沼泽泥深、荒无人烟的草地。进草地前,地方干部编成川康工作队随红军一起行动。当走到草地中间地段时,带的干粮吃完了,就杀军马充饥;马肉吃完了,就找野菜吃。快到国际河边(即黄河上游)时,省委书记李维海突染重病,不能跟队伍行走,李勃连累带饿也得了伤寒。一天中午,他突然感到腹部疼痛,象有把刀子在肚里直搅,脸上没了人色,浑身颤抖不止,痛得滚躺在地。道孚县委妇女部长何连芝急忙给他“揪沙”,挑“羊毛钉”。这法还真灵,疼痛很快减轻了,虽然病未全好,但却解除了危险。因为在当时那种极其恶劣的条件下,就是有一点点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小病,也能要人的命。他十分感激何连芝大姐,如果没有她,李勃恐怕永远留在草地里了。
  走出草地到达甘南泯州,他被编入红四方面军党校一连。在部队继续北上的时候,李勃本来就没痊愈的病又突然加重了,在卫生队里几次昏迷不醒。领导见他无法随队北上,想把他留在泯州,当他得知要把他留下时,使出全身力气大喊:“我不留下,就是死在队伍里也甘心情愿。”在他的再三请求下,部队只好同意他随队北上。第二天上路时,他被扶在马上,两边各有一人搀扶。由于病情严重,道路又坎坷不平,他实在支持不住,几次从马背上摔跌下来,摔得鼻青脸肿。走了3天,他骑的那匹马死了,他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。当时他清楚地意识到:现在又到了生死关头,一旦病情再加重掉队,那就是死路一条。可是跟部队走,大家都疲惫到了极点,不能再连累。怎么办?最后他下定决心死也要跟上部队。他每天清晨和前卫一起出发,走不多远就掉到了本队,然后又掉到收容队,最后又被收容队拉下。就这样,大家走路他走路,大家吃饭他也走路,大家睡觉他还是走路,如此坚持了数日。两条腿走不动,就用四肢爬,脚磨烂了,膝盖磨破了,手和胳膊也磨出了鲜血,渴了没水喝,就喝路旁土坑里掺有牛马粪便的脏水……他以惊人的毅力,终于和部队一起到达了会宁,有幸参加了一、二、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。
  一、二、四方面军会合后,四方面军党校编入中央党校。他编在高级第一班。西安事变后,党校从定边迁到延安的桥儿沟。由于他患伤寒病持续时间长,又未得到及时治疗,加之长期过度疲劳,以致大脑一度失去记忆,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怎么写。到党校后,环境比较安定,生活也有了改善,他的身体才逐渐恢复健康。在党校期间,他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建设和苏维埃建设方面的理论和政治文化知识。1937年4月,在中央党校毕业后,被分配到援西军红四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当干事,开始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。至此,他才正式从地方转入部队。
  1937年8月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他调任一二九师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兼民运工作队队长及指导员。后来又负责山西河顺县八路军工作团的工作。同年秋,他在民运部长带领下,参加了对晋东南、豫北、冀西各县的政治、经济和风俗民情的调查工作,为建立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做准备。此间,他还参加了粉碎日寇的“六路围攻”、“八路围攻”以及响堂铺、神头岭战斗。之后他调任十八集团军政治部民运部副股长,并先后负责山西省潞城、平顺两县八路军工作团和河北省临城、内邱两县八路军工作团的工作。1939年又调到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任机关指导员。同年8月,调任特别团(当时也称朱德警卫团)三营副教导员。1940年1月,调任特别二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兼山西省安泽县独立营营长。5月,调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上干队学习,接受了严格单个教练,系统学习了连、营、团各级战斗指挥。1941年1月毕业,分配到十八集团军后勤政治部任组织科长。翌年8月,调十八集团军考察第二团,到晋西北考察工作。
  1943年2月,李勃随晋西北考察团调回延安,分配在军委直属政治处任干事兼总务处协理员,次年1月任军委办公厅协理员。1945年5月任警备一旅政治部副主任。同年6月,警备一旅和三五九旅各一部组成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,李勃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。三支队由延安出发南下,途经山西,强行通过晋中平原封锁线,进入太岳区根据地边沿。他们从太行山到达河南西部,打下济源后,在攻打铁门的时候,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  抗日战争胜利后,根据中央指示,南下二支队调往东北,团以上干部先行。李勃同其他团以上干部一起,越过平津铁路,经过山海关,锦州到达沈阳。后又奉命返回锦州同赶到锦州的部队一起进行了整编。李勃调任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政治部主任,不久又调任热辽军区十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1947年升任八纵二十四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该师在辽西这块三角地区(南面是北宁铁路、北面是锦承铁路)打了很多仗,先后参加了攻打建昌、凌源、北镇等县城和大城子、北票、松树嘴子、要路沟等地战役,还在杨仗子参加两次战斗。他们和兄弟部队一起按总部部署,集中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,打歼灭战。第一次打杨仗子,歼敌一个师;第二次打杨仗子,又歼敌两个师。随后,部队从热东开往沈阳以北,时值寒冬腊月,冰天雪地,气温低达摄氏零下三、四十度,夜行军中,有一次山炮陷进了雪坑,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,部队仅停留了20分钟,就有近千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,幸亏及时采取了原地踏步等活动措施,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非战斗减员。到东北后,李勃于1947年12月参加了哈尔滨政治工作会议,会后调任十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。纵队成立后的第一仗是打隆化,经激战全歼隆化守敌。其后,李勃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。北平解放后,他调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,随军南下,到江西时曾兼赣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。
  1950年4月,李勃调军委民航局,负责组建上海办事处(也称华东办事处),任政治委员。同年8月,调任军委民航局西南管理分局政治委员。1951年11月,调军委民航局组建华中管理分局,任局长。他在民航工作期间,主要任务是团结、教育“两航”(国民党中国航空公司,中央航空公司)起义人员,使他们更好地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服务。1952年10月,李勃调空军第四军,任政治部主任。在1953年的文化大进军中,他刻苦攻读文化课,经两年时间的刻苦学习,数、理、化达到了高中水平。1954年10月,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,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、政治经济学、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共党史、政治工作、军事、外交等课程。1955年9月,他被授予少校军衔,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从政治学院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军委空军雷达兵部任政治委员。1960年8月调任空六军政治委员,1967年7月任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,1968年1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。1969年,他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,同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。1975年10月改任济南军区顾问,并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。1982年8月离职休息,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
  离职后,李勃的主要生活内容是研习书法,重读有关政治、军事、文学方面的名著,有时也写点诗,搞些室外、野外活动,增进身心健康。建军60周年时,他赋诗两首,以示心迹:“戎马铁蹄六十载,枪林弹雨啸风雪;呕心沥血人民事,老骥伏枥志九垓”。“雄鸡一唱红满天,砥柱中流险为安;老将输忠建四化,让贤喜看谱新篇。”
  1992年逝世,享年80岁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吴德溥
    吴德溥(1817—1882),字眉生,吴铣次子,平昌白衣庵人。受业于大学士文端公倭仁,闻宋明理学,益自刻励,尽涤少年豪气,一以实践为主。后边境多有战事,复博综天文、物理、兵农之学,期于有用。
  德溥以同知分发贵州,至之日,筹办乡团,督制军械,教民操练。时贵州上下游均属盗区,德溥于境内设卡梭巡,质询民苗,存记良莠,劝德不遗余力。每战不乱,且有勇有谋,率先士卒,冲锋陷阵,历三十年而定,德溥实与之始终。
  德溥平定苗乱后,光绪帝召见,公俯首跪地,帝令其仰面,问及眼睛时,答曰:为矛利刃所伤,即饬上殿喧谈,问及白衣景时,公顺口占曰:“小阁楼台照白衣,凤凰展翅扑濛溪,鲤鱼坂子回头望,步步登高上云梯。”言罢,当即赏黄马褂,并赐博夺巴图鲁勇号,始补则举应兴应革者,一一规画之,而条议朝政尤悉。在任六月病卒。光绪丁丑(1877)。川东大旱。德溥筹户金,驰书里门,开办平粜,全活甚众,乡人称颂义举,与其叔云嵋,并泐石记之。故其卒也,乡人闻讣皆涕泣,每有痛失厦庇者。其后,云贵总督刘武慎公,上德溥功状,上为之悼惜。时贵州方请为祠祀曾公,遂附祀焉。著《潜书》上,下篇行于世。《毛诗传笺合义》、《春秋述传》、《圃亭集》诸种若干卷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姜钟
    姜钟,男,汉族,生于1919年,四川省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人。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1936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30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,中共汶川县、绥靖县县委秘书。参加了“宣(汉)达(县)战役”、反“六路围攻”和红四方面军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军委第2局科员、股长、副科长、1处助理员、3科科长。
  解放战争时期,任军委第2局1处副处长,华北革命大学第4部主任。建国后,任军委工程学校第2部主任、校教育长,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副校长,西南第2局局长,总参谋部第3部4局局长、业务指导局局长、副部长、第一副部长、部长。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。1961晋升少将军衔。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蒲大义
    蒲大义(1916一1973),平昌县喜神乡人,出生在一个9口之家的贫苦农民家庭。他不满7岁就给地主作放牛娃。稍长,又作长工。1933年春,红四方面军在喜神建乡苏政权后,他首先参加儿童团并任儿童团长。同年9月参加红军,被分配到红3l军93师274团3营任通讯员。时逢反敌“六路围攻”,战争频繁。他在兰草、得胜、恩阳河、江口、土门寺等战斗中机智奋勇。1934年初,被调到274团任团部警卫班长。同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。之后,随部在参加柳林溪、广元、平溪坝等地的反围攻战斗中,顽强无畏。于次年元月,被选送到红军大学深造。不久,随校参加长征。红大毕业后,调任红五军团任侦察排长。在天全、荣经等地的反攻战中,获敌大量情报,得到首长嘉奖。1936年元月,他入红31军教导大队学习期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,结业后,任红31军274团特务连长。随之,参加山成铺、打拉池、天水铺、通渭等战斗;在长胜口伏击战中,他率领全连战士一举全歼敌军一个连。到长征结束,先后参加战斗数十次,负伤8次。
  “七七事变”后,蒲大义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2营7连一排长,随部开赴前线抗击日寇。在山西黎城神头岭战斗中,他以一排兵力,仅半小时打死日军百余人,首次生俘日军5人,因而受到邓小平、刘伯承的表扬,并亲自授予他银质奖章一枚,他领导的排也命名为“蒲大义排”。1938年2月,任772团1营2连连长。在彭城战斗中,旅部为敌包围。他为掩护首长及旅部转移,便带领2连和临时配属的工兵连与数倍之敌激战一昼夜,大部人员壮烈殉国,蒲亦身负重伤,但他仍与幸存的几名人员巍然坚守阵地,致敌寸步难移,保证了首长和旅部的安全转移。战后,彭总下令记功一次。1940年8月,已升任副营长的蒲大义,在山西寿阳松塔镇战斗中,担任掩护李达首长和129师师部机关转移的阻击任务。对垒中,与主力部队失掉联系,在强敌包围下,他抱着又一次负伤的身子,率领仅剩下的5人,边战边撤,沿途收集被敌冲散的同志和伤员100余人。凭这支伤残队伍与敌血战5昼夜后,才会合主力。129师为表彰他的功绩,再次授予他奖章一枚。1941年他晋任772团2营营长,率部参加反扫荡战和百团大战。由于他指挥果断,出奇制胜,受到旅部嘉奖。八年抗战中,他参战百余次,负伤6次,受奖4次。
  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19军17000余人首先发难,进攻山西上党,拉开内战序幕。时任山西独立团团长的蒲大义,奉命配合兄弟部队,奋起击溃敌军。1946年6月,他调任386旅29团团长时,率团投入晋南战役。用美式武器的国民党军恃人多势众,向解放军阵地一次又一次猛扑,他在硝烟滚滚的战火中,一只小腿被炸断。他谢绝卫生员、救护员的抢救,只要过一个绷带缠住血流如注的伤口,继续指挥战斗。1949年,9月,他任18兵团62军186师师长时,率师参加太原战役。太原解放后,奉命向西北的甘肃、青海挺进,转而由陕入川投入解放大西南战斗。刚一解放成都,即挥师越过二郎山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康定城。接着,兼任康定军分区工作,率师及时歼灭叛匪,受到兵团通令嘉奖。旋而入黔东南剿匪,历时半年,经百余次大小战斗,歼灭土匪3万余人、缴枪1.2万余支,解放土匪盘踞的20多座县城,肃清了黔东南的匪患。
 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在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的蒲大义,率所部186师赴朝参战,抗击了美军的多次进攻。1954年,他升任16军副军长。朝鲜战事结束归国,又再入南京军事学院继续学习。
  蒲大义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,为国为民流血负伤,屡立战功。中央军委于1955年授予他大校军街。1961年晋少将,并授予三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。他从学院毕业后,受命为西南军区昆明炮兵司令员。受命之日即奔赴昆明部队驻地,在大山脚下组建起炮兵部,从而祖国南疆有了一支铜墙铁壁的“保护神”。其后5年,昆炮划归昆明军区时,他任该军区副参谋长,分理特种兵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他受冲击而被迫离开岗位。1969年底,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,调他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,负责全面工作。他不顾多伤多病的身躯,拖着一条二等残废的伤腿,带上家小来到热带地区的云南思茅。他征尘未扑,便同战士一道搭油毛毡棚;机器未到,又同战士刀耕火种。以极短时问组建起兵团部。各级领导机构亦相应建立,并开展工作,全线转行到生产建设。
  时年的思茅,荒凉、旷野,人烟稀少。3000里橡胶林与杂树野草为伍,飞禽走兽出没其中。兼之交通梗塞,燥热多雨。但蒲大义在这许多青壮年难以忍受的艰苦环境面前毫不畏葸,永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青春,常与战士共一食堂吃饭,一道排队购物;遇有困难,首先想到的是干部、战士。在兵团创业的日子里,干部和战士的毡棚常遭大风、冰雹袭击成灾。每当灾情发生,他就急奔灾区察看灾情,妥善安置受灾同志后才去收拾自己受灾的“家”。
  偌大的思茅地区,分驻兵团上百个大小单位,在短短3年里,蒲大义走遍了所有单位和3000里胶林。1973年2月,他终于劳累过度,病倒在床。兵团同志千方百计将其刚从死神中夺过来,他又投入繁忙的工作。4月18日,他口噙药片,参加兵团党委会议,由于积劳成疾,引发心肌梗塞,抢救无效,于翌日逝世。中央军委特例授予烈士称号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吴伟仁
   吴伟仁 1953年10月生,四川巴中平昌县人。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、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、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。近十多年来,先后在航天一院、航天总公司、航天210厂、国防科工委科技质量司等技术管理岗位上任主要领导。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0终身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。现任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朱朱兆
    林兆林,男,汉族,生于1907年11月17日,四川省平昌县板庙乡凉水村1社人。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1936年加入中国0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31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。参加了川陕革0据地反“六路围攻”和红四方面军长征。  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,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,第20团政治委员。参加了响堂铺伏击战和反“扫荡”斗争,解放战争时期,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、部长,第2野战军13军39师副政治委员,第2野战军供给部副政治委员。参加了上党、淮海、渡江战役。在上党战役桃川追击战中,荣立一等功。  建国后,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,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,空军军政治部主任,空军军事法院院长,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。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目田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。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吴道凝
   吴道凝(约1728-1810),平昌县灵山乡(今元山镇)草坝村人。 乾隆庚辰恩科举人,曾授顺天府房山县知县、华阳教谕,工书法,擅骈文,所作《巴灵台赋》流传甚广。相传乾隆皇帝读后盛赞其文,并赏慕巴灵台秀丽风光,曾拟御驾亲临,无奈当时蜀道险阻,未能如愿。
 现巴灵寨石壁上仍留存其手迹“巴灵台”三个石刻大字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廖纶
廖纶(1810—1889),字养泉,号橘叟,平昌县江口镇人。其祖父廖安国、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。廖纶曾任金匮、无锡两县县令,主办正阳盐务,继任江苏、海州州官。纶工书法,善诗文,其书法有颜柳风度,颇具功力,现江口镇辖区内仍留存有石刻真迹《石峡颂》和“江阳十景”及“魁”、“寿”二字。  据《巴州志》记载,遗著《大中讲义》(二卷)、《鞭心录》(四卷)、《两汉读书论断》(二卷)、《梦传文钞》(八卷)、《日记杂录》(二卷)、《巴效篇》、《笑山姑存草》等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罗其清
   罗其清(1760—1799),平昌县岩口乡方山坪人。7岁丧父,十岁时,母被逼债人杖死,其清带弟妹依舅织布为生,人称罗机匠。鲜大川(?—1800),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村帽盒山人。家贫,傍石搭棚为屋。性强悍。为族叔鲜文芳从子。苟文明(?—1802),平昌县响滩镇三槐村人。生性聪颖,有胆识,谙谋略。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 嘉庆元年(1796)春,湖北枝江、襄阳白莲教起义。同年秋,达州(达县)徐添德,东乡(宣汉)王三槐,太平(万源)龙绍周,巴州(巴中)罗其清等揭竿而起。罗其清、鲜大州、苟文明相互呼应,分别于岩口、鲜家沟、响滩三槐院、些缝洞,制造兵器,广纳贫民入白莲教抗清。同年,罗其情于笔山野猪垭诛族绅9人,聚义方山坪。腊月二十一日,鲜大川、苟文明率部上方山坪与罗会合。时通江冉文侍、王士虎、李彬等据王家岩,与方山坪互为犄角。次年春,巴州知州刘清遣罗思举带乡勇500余人去方山坪招降未遂,清廷旋令重庆总兵百祥,与知州常发祥,率兵勇驻老鹤山进剿,把总岳廷椿屯鲜家坪堵截,保宁(阆中)知府李杭率南江教谕彭昭龄、通江武举陈家春屯冠子岩,巴州武举苟芳贤、武生陈安邦、监生冯宇那、义首苟敬贤设-江县竹筒口。攻方山坪数月不下。四月,百祥以炮火袭击王家岩,冉文俦失利入方山与罗其清合。六月,川北总兵朱射斗率军驻青山观,百祥移驻大罗坪,合力围攻。常发祥设卡风斗寺(石板),达州(达县)武举李遇春进兵盖地坪(泥龙);苟芳贤、陈安邦、苟敬贤屯兵马鞍山(泥龙)防堵。七月,清军攻泥龙庙遭伏击大败,义军击毙李遇春。随破马鞍山,生擒苟芳贤。时襄阳义军王聪儿等由陕入川,与东乡义军会合。九月,进军方山坪与罗、鲜、冉所领导的义军会师,拥军十四五万,连营30余里。整编为八大支,分青、黄、蓝、白等号为记。罗其清为巴州白号首领。同年冬,罗其清、鲜大川、苟文明领白号义军,由通江县的刘坪(铁佛)渡化渔河,经上老官庙(铁佛),越九官渡,在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配合下,一举克通江县城,击毙知县冫余 陈策(一说徐陈策)。继而进军得胜山(得胜镇),分兵三路进攻巴州。樊人杰同达州青号徐添德从曾口进入巴州城。罗、鲜、冉等自清江渡至朱垭与清军大战,焚巾子山之白云观。九月十八日,三路围攻尖山坪清军,歼清军600余人,游击王相龙战死,教军据州城。旋挥师克仪陇,转攻营山不下,又会集巴州。
  清军下坚壁清野令,乡村各依洞寨固守。十一月,经略总督勒保,统军追袭义军,九节梁一役,义军战死数千,清军扼平梁城。十一月,襄阳义军张汉潮、阮正氵隆 率军十余万,由广元入巴州,连营三四十里,支援罗部。
 嘉庆三年二月,川北道台李钅宏,,派武生陈安邦、团首王汶沼、何霖 各带乡勇设防。罗、冉会师义陇县孙家坪,进逼马鞍寺,武生杜耀山堵御被困,求救寇家营(今平昌南风乡)团首陈廷鞠,陈命其侄陈大王介等数百人驰救,全战死。三月六日,王聪儿在湖北郧西卸花坡遇难后,所部2万余众入川,与罗其清、冉文俦会合。此时罗军已成为四川反清主力。嘉庆帝令尚书惠龄、西安将军恒瑞、直隶提督庆成,会同朱射斗合围孙家坪。义军凭险固守,清军累攻不下。六月,罗军移师营山县鸡山。襄阳王廷诏、高均德、达州徐添德等会师鸡山;襄阳阮正隆、太平唐大信左右立寨,相互声援。清廷乃调副都统额勒登保,自湖北领兵入川,纠合惠龄三面进攻鸡山。在众寡悬殊下罗其清退守营山大蓬寨(即大蓬山),冉文俦还据通江麻坝寨。
  大蓬寨素称天险,西北扼观紫、龙台二山,东北有双山子相卫,东南的郑家山逶迤连绵,义军居高据险,清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。嘉庆帝责诸将“防剿不力”,饬全力以赴,生擒“首逆”,全歼“贼众”。清军合力围攻大蓬寨,断其汲道,大川督粮又遭清军阻截。十一月十九日夜,清军合围数重,夺卡而入,义军伤亡过半。罗其清弟罗其书率军支援,内外夹击,方突围奔至渡口,又遇朱射斗阻击。时大雨如注,人马困于泥泞,罗其清兄弟率余部避走青山观,额勒登保追逼栅前,囊土为营,且战且筑7昼夜。其清终以势孤粮尽,于十二月一日偷过关卡奔仪陇县孙家坪,继退小方山,又被重围,冲杀终日,伤亡几尽。十二月十六日,其清率残部走官山、再进方山,据灯盏窝。朱射斗跟踪追击,其清急奔嘶风寨,其清弟其书、子咏福隐匿于蔡家梁,被清军副将德宁、游击喜明搜捕杀害。其清避鲝鱼洞被擒后遇难。
  罗其清遇害后,鲜大川、苟文明率余部与通江麻坝寨(通江唱歌乡)冉文俦合,重振旗鼓。于嘉庆四年除夕为惠龄、德楞泰、朱射斗、阿穆勒塔等拥兵重重围困。文俦及子添寿、弟文元、头目苟子明等俱战死。大川、文明领余部走营山、蓬州(蓬安)与东乡白号张子聪合。清廷仍以“坚壁清野”之策,截断义军兵源、粮源。三月,鲜大川、苟文明攻通江土堡、马谷等寨,蓄囤粮草,九月,苟文明同冉天元相继入陕与清总兵王文雄激战于倒水河、沙田坝等处。之后,大川、文明先后与王登廷、阮正氵隆合师,拥众10余万,军势复振,又会徐添德、樊人杰与清军迭战于巴州何家院、东君坝。时额勒登保受经略印于平梁城,率罗思举等乡勇督战巴州。义-入苍溪,猫儿垭一战,毙清军副将以下军官24员。
  嘉庆五年正月,鲜大川、苟文明从合州(合川)转向定远(武胜)。十五日,乘元宵观“春灯”之际,于石板沱抢渡嘉陵江,占据蓬溪高阳场。四川总督魁伦,急檄朱射斗驰救。军到老虎岩,射斗遭伏击毙命。二月义军抵江油。三月马蹄岗大战中,大川据天子寨,牵制清军。五六月,连克川东各地,据城寨数十,进驻广安、岳池、定远等县。嘉庆帝急令德楞泰、勒保、包尔滚,赛冲阿带兵进击义军。两军于岳池新场交锋,大川失利。七月初,大川、文明组织突围,率部走营山小米溪、肖水河,十一日,大川之叔先锋鲜文炳、总兵吴国跃、掌柜刘祟照等在元口镇战死。鲜大川急退仪陇嵩枝洞时遭仪陇典史倪霄、寇家营寨首陈朝会伏击,枪伤左臂,副元帅吴效古被俘。八月,大川在响滩二龙河养伤时,养父鲜文芳诱大川侍卫杨仕山反叛,大川被刺。随行杨昌仕等12人皆遇害。
  苟文明率余部数十人奔巴山老林。收容余众,出没川、楚、陕边境。六月,文明入楚,与徐万富、樊人杰等大败清军于远安,击毙总兵李绍祖、参赞沈庆春等。十月,辗转川陕之间。嘉庆以勒保“督战不力”,降四品顶戴。十一月,苟文明先后在狮子岩、佘家河、竹溪一带与清军激战。年底,清廷诏谕“各股窜匪正值穷理之际,亟应剿抚兼施,散匪党而辑民心,速图蒇事”。于是各府州县寨堡林立,各部义军连连受挫。嘉庆六年正月,苟文明集五六千人,为声援徐添德,会蓝号李彬于陕,于二十三日,越老林到竹山,二十七日,突遇陕督长龄、明亮等截击,苟折而西进。长龄率两粤兵自山右、明亮率山东兵从中路、参将常群率豫、黔兵从山沟内三路夹攻,义-战30余里,伤亡800余;楚督书麟从吉阳关令总兵孙清元绕道迎击;书麟与倭什布、副将吉林泰领马步尾击,义军又损600余。二月,文明、徐添德、李彬等在党洋河与书麟血战,折兵逾千。文明被枪伤遂折向西南,退屯佘家河一带。书麟飞咨川省,严密防堵。闰二月,苟文明率部入高尖山遭伏击,乃与徐添德合屯矛伦山。清廷下沼悬赏捕歼苟文明等义军首领。三月,文明进南山老林与宋应福、刘永寿合。嘉庆帝急渝:“苟文明一股现经额勒登保带兵追击,难保其不向川北奔逃,勒保当饬田朝贵严密防堵”。同年春夏间,文明驰骋川、陕、楚边境,再振义旅。六月二十六日,嘉庆帝又令“勒保等剿川省大山老林伏匪,限月内肃清,勿留余孽”,并饬地方官切实甘结;否则参处。于是,各路义军在清军同地方乡勇合击下,节节失利。八月,苟文明与杨遇春战于通江孙家坡败后,率残部入巴山老林。十一月,文明联络各号余部2000余众,乘间抢渡嘉陵江,直趋甘肃阶州(文县、武都等地),“裹胁复众”。十二月西进宁羌。德楞泰与额勒登保尾追不舍,文明避于通江瓦山溪,据楠木坪,旋遭罗思举率乡勇突袭,元帅苟明献及苟文举遇难,苟文明急走开县姚城坝。德楞泰自统轻骑赴大宁(巫溪),断文明入楚之路。
  嘉庆七年二月,文明由西乡七星坝汉江北岩进南山与刘永寿、宋应福合。此时,义军皆不成伍,凭险以守。三月匿太白山老林。清廷令蒙古副都统扎克塔尔入山围捕未遂,移辛谷口防堵。五月,川北镇总兵薜大烈搜剿老林,文明与之激战于双河口、圆领山,重创薛军。六月,义军进击宁陕厅,折其股肱部属。额勒登保同杨遇春夹攻文明于龚家湾,文明妻罗氏及子被俘,文明率300余众从川塘河东逸,七月,各义军首领先后战死。苟文明率30余众遁入陕西省佛坪厅(今佛坪县)花石岩。总兵李映贵搜捕,文明奋起与战,最后械尽粮绝,跳崖折骨,为清兵杀害。





染指流年 发表于 2013-5-6 13:07

俺仔细搜索一下没我的名字

小拽男 发表于 2013-10-13 01:38

我就听说过赵蓝田和柏坚的....

dongbo 发表于 2013-10-13 10:22

平昌名人

夜夜夜、夜梦 发表于 2013-11-11 21:10

朱朱兆,他爹妈太有才了

华丽转身 发表于 2013-11-12 09:39

刘伯坚,我老乡哦

困龙得水 发表于 2014-2-25 12:01

:lol

wt1016898535 发表于 2014-2-25 14:05

在哪搜集的?

小山子 发表于 2014-5-3 15:09

楼主遗漏了白衣吴镇。即吴翰林。他是吴铣叔父朴庵公家淳的儿子,与吴铣为堂兄弟。咸丰十年庚申科进士,朝考第二名,授翰林院庶吉士,故称吴翰林。《巴山秀才》中上疏朝廷的广西道监察御史《奏请查办东乡事上疏》的人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平昌历代名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