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川农村日报】搅活塘塘“春水”催生增收活力
11月23日一早,家住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的胥兴泉就在鱼塘里撒网,起捞今年的第一网鱼。他告诉笔者,抵押自家的达沟岩塘产权,他在信用社贷款了7万元,发展起生态养殖,年纯收入保守也要上6万元。像胥兴泉一样,平昌县许多农民得益于水利工程的确权颁证、产权改革,兴水发展产业,走上了致富路。
确权 农民吃上“定心丸”
干枯的堰塘,荒废的沟渠,破损的水库……过去,平昌修建了很多小型水利工程,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,雨季忙防汛、天干忙抗旱,农民吃水难,用水更难。
为什么农民守着工程还受苦呢?县水务局局长何煜之介绍:“症结就在于水利工程产权不明,农民后续管护不投入,管护也难上心、尽心。”
针对这些问题,该县抓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契机,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。改产权,先确权。在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改中,突出群众主体,自主决策、自主实施、自主监管。
平昌县确定了库容100万方以下的小型水库及山平塘、灌面3000亩以下的渠系工程、日供水200吨以下的人饮工程等6类水利工程为产权改革对象,户建自有、联建共有、集体公有。个人投资兴建的工程,产权归个人所有;受益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工程,产权归受益户共同所有;以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的工程,产权归村社所有;以国家补助资金为主兴建的工程,产权归国家、集体经济组织所有。
今年平昌县降雨量偏低,可得胜镇莲花水库的水还是关得满满当当的。水库管理者李志贤说:“水库归我们用水协会所有,每到下雨,我都会喊上几名会员,把四处的散水引向水库,可用心了。”
用心管水的在平昌可不止莲花水库的会员,通过划定四至界畔、确权颁证,平昌县从根本上解决了产权的归属问题,使水利工程有了“身份证”,让农民吃上了“定心丸”,农民真正把管水当成了自己的家事。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,平昌积极探索管水用水的机制。以工程为单元成立用水协会,通过承包和租赁落实经营管理者,管理机制上实行水价民定,先缴费后用水,农民用水更加方便,真正解决了“管不了、管不好”的问题。
活权 盘活资源促增收
驷马镇革新村磴子沟塘以前年承包费仅30元,如今达到了3000元。村民刘俊宏说: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产权的流转交易,盘活了资源。”
如果说确权是改革的第一步,那么“活权”就是改革的关键一招。平昌大力推进产权入市,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,推进水利产权流转交易,把产权证从村委会的柜子里解放出来,让关在塘库里的水流动起来,实现资源向资产、产权向产值的“裂变”。
驷马镇是全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的试点镇,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,通过竞租、承包、入股等模式,公开公平公正推进产权流转,实现“工程水”变“效益水”,“福利水”变“商品水”。该镇组建了平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驷马分中心,建立起电子化、开放式交易平台,流转山平塘217处、石河堰3处,流转资金达到395万元。
平昌县委、县政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推行“三不三议三自主”民主决策制度,权怎么确、水怎么用、工程怎么管都由群众说了算,群众治水、兴水、管水热情空前高涨。农民用产权证抵押贷款,发展特色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,找到了一条以水兴业、靠水致富的好路子。
改革也加快了全县水利建设步伐。驷马镇元峰村返乡创业人员陈坤德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厂,他说,水利工程产权改革让他有了机会投资水利,村民喝上了放心水,他也找到了致富路。
“以水利产权改革为契机,平昌大力推进骨干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,初步形成了‘库为命脉水源,塘为骨干水源,池和田为补充水源’的水利体系。”何煜之说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改革激活了平昌“塘塘春水”,催生了激情奔涌的活力。如今的平昌,城乡面貌日新月异,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确权,使农民吃上了定心丸!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