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都挺好》生活中镜子:孩子的性格缺欠,跟父母的这一点有直接关系
我们看剧都想从中得到启示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既然如此,就来拆解分析,为何孩子们会存在各种性格缺欠,甚至是扭曲的。不阳光的根源到底是什么?尽管剧情繁杂,但任何事都可以追根溯源,找到出处。昨天追剧《都挺好》,不知不觉竟追了18集,可见剧情吸睛。其间也是感同身受,几度悲伤。更知道了这部家庭伦理剧大火的原因: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影子。
父亲苏大强,普通的小市民,养育两儿一女。由于超生被贬到图书馆做管理员。在老婆面前,是个大气儿不敢喘的人。一切都发生在他妻子暴毙后,他该去哪个儿子家养老的问题,揭开了潜藏在家庭内部的心酸痛楚。
大儿子苏明哲,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名校,一家三口在美定居。原本工作不错,但由于回国奔丧,被公司暗箱裁掉而失业。
可是,他已答应父亲来美国养老。但面对失业的事实,妻子极力反对,认为又养孩子又还房贷,在没找到新工作之前,不具备养老条件,会使生活更加拮据。
父亲很是气恼,在老二家各种作,而苏明哲不但不告知真相,还犹豫不决的找借口,遮遮掩掩。
做为留美名校的毕业生,一直在良好的人文熏陶下成长。本该是自信、坦荡,浑身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。可从他身上看到的却是没有朝气、虚荣和不自信。从他的种种行为里,看到了他爸爸的影子。想想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老二苏明成,从小被母亲过分宠爱,不但惯成了“妈宝男”,还啃老啃得理直气壮,欺负妹妹苏明玉,如家常便饭,是个自私又冷漠的人。
2.
老三苏明玉,家中独女,本可以被父母宠幸,却没那么幸运。尤其是母亲,对她更是冷漠。
她本可以考上清华,却被母亲阻止,让她上免费的师范学院,理由是没钱供她。她求助父亲给自己说情,可父亲却借口灰溜溜地躲出去。
可是,母亲对两个哥哥却大力支持。为了供大哥去美国留学,卖掉了明玉的房间。为了给二哥娶妻、买楼和装修,母亲又卖了两间房。明玉气不过,只好读了师范。
上大二时,一次回家与母亲声讨。她质问母亲:“你们生了我,却不好好养我!”妈妈却说:“我们只负责到18岁,你是个女孩要嫁人的。”她痛恨母亲,扔下一句话,十八岁之前花的钱,我都会还给你。然后,愤然离去,与家人一刀两断。
时光匆匆,一晃十年。她强势、上进,做到公司销售部总经理的位置。有豪车,有房产,生活质量上乘。
母亲过世,她置办葬礼和买墓地花了四十万。或许是为了圆自己说的话,或许是血浓于水的亲情。总之,冷峻的外表下,却是柔软和坦荡。
尽管生活条件优厚,表现却十分脆弱。每每遇到伤害,回到家便睡在浴缸里,也许只有这样的硬壳,才能保护自己。这种内心的恐惧,更是严重缺爱的表现。
当遇到开餐馆的石老板时,他的关心和体贴,像暖流一样,流进她缺爱的心里。她渴望这样的温暖陪伴,她爱上了他。
由此可以肯定,这些性格缺欠的形成,跟原生家庭父母关系的不平等,有直接关系。
试想,如果苏大强不是懦弱,就算妻子在重男轻女,欺负明玉时,也会出来主持公道,保护女儿,也就避免了明玉受到伤害。更会给两个儿子,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,让他们懂得男子汉应有的责任和担当。就不会是这种偏执的性格。
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,夫妻关系一定是摆在首位的,其次才是亲子关系。
夫妻关系的不平等,只会导致强势一方对孩子的爱,没有约束,我行我束。这种没有原则的爱,都是错爱,对每个人都是一种伤害。
剧终究是剧,现实才是绕不过去的生活。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尽人意,夫妻不合或离异,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。
在湖南一档综艺《我家那小子》节目中,演员陈学冬晚上回到家,捧着一盆植物,触景生情,趴到桌下,崩溃大哭。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是未到伤心处。缺少父母爱护的孩子,大都没有安全感。
他八岁时父母离异,常被轮流寄养在亲戚家。大姨看着难过,就把他接到家里,像亲生儿子一样待,让缺少父母关爱的他,感到了温暖。
就这样,他一直在大姨的温暖陪伴下长大,还有在恩师汤老师的教诲下,才有了今日的优秀。大姨的胸怀,令人感动。
从苦里长大的孩子,特别知道珍惜爱的来之不易。更懂得这份爱的分量,也是这份爱让他敞开心扉,找准人生方向,并为之努力,最终成就了自己。爱换来的终究还是爱。
尽管从小缺失父母的疼爱,但陈学冬还是在事业有成后,把母亲接来同住,让其安度晚年。
就像观察员李维嘉所说:“即使大姨做到百分之两百,你也就是他大姨,不是妈妈。”是啊,妈妈的位置是无人能替的。无论是温暖和冷漠,都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。
这种深切对父母之爱的渴望,足以撼动,因一点矛盾就冲动到去离婚的父母们。或许你们有不得已的苦衷,选择分道扬镳。但对孩子后续如何安排,才最关键。否则,就是自私和不负责任。
还好陈学冬比较幸运,有大姨的疼爱,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。然而,又有多少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或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,身心备受折磨。缺爱的孩子,成才的少,落难的多。
比如,前段时间,一妈妈让十岁的孩子录制视频,举报前夫不尽抚养之责。可想而知,有这样的父母,孩子前途堪忧。
父母的婚姻破裂,孩子成了牺牲品。
早在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就指出:“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。”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,也依然是伤害孩子的最重行为。
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制造者。无论你的伴侣多优秀,时间一长,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冲突,用智慧好好维护婚姻,对自己和孩子都是的最好交代。
看《都挺好》时,自己也是几度落泪。即使内心肯定,因缺少父母疼爱所产生的不适,早已与自己和解。但很多问题的“根”,是深扎在潜意识里的。一旦提及,还会隐隐作痛。
童年的格局,父亲强势,母亲就相对弱势。两人打骂成了家常便饭,这种不和谐的夫妻关系,使我们姊妹整天处在恐惧里。即使长大成人,因恐惧埋下的心理阴影,也时时在线。比如,自我价值感不高,缺乏自信,等等。
我深知想教育好下一代,只有先改变好自己,才是关键。不能对孩子再上演上一代的轮回。自己的痛楚根源,就是因为父母的关系不好。
所以,首要源头,就是要处理好夫妻关系。尽管孩子小时,生活一地鸡毛。但我都会努力协调与先生之间的平衡。
过去有一种说法,夫妻俩谁赚钱多,谁就占上风,可以指手画脚。 但我却反着想。没有因自己做生意比先生做教师挣的多很多,而轻视他。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,也会先理清原因,理性巧妙的去处理,而不是大动干戈。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安全感,让孩子始终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。
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,哪有你这样惯孩子的,不打不骂的。殊不知,您老倒是又打又骂的,结果怎样呢?明明都是好孩子,却都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样子。
可以说,能顺利走到今天,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孩子的成长,很多经验,都是在自我反省中的提炼,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。
结果是最好的证明,不但孩子阳光、洒脱心向美好,夫妻关系也是情深义重。只有夫妻关系平等,互相尊重,才是家庭矛盾的克星。
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,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。连续剧错过了可以补回来,但孩子的人生一旦错过,却再也无法弥补。
万事皆有因果。父母种下什么“因”,孩子就会得到什么“果”,没有异想天开。就像剧中的老二苏明成,得到的是母亲畸形的爱,这枚“果”也会是畸形的。
因为在长成“果”的过程中,会面对很多需要它抉择的诱惑,而因内心的冷漠,自然会倾向于黑暗,然后被邪恶吞没。除非及时反省,心向善良,才能拯救自我。
但有一点是无可厚非的。无论父母在童年时,如何“苛责”我们,都打不败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。有人说可以选择不原谅,但我想选择不原谅也需要适度。
如果父母晚景凄凉,就不能不管。否则,就是拎不清的糊涂。就像苏明玉,尽管受伤最深,最后还是把父亲接到自已家赡养。
因为造成的伤害,都是那个死去的妈,所有人都是受害者。我们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,别再重蹈覆辙,而不是计较。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熟。
很多事实证明,父母曾经心心念念指望的儿女,到时反而指望不上,那个最不看好的,反而最得力。可见,做到一碗水端平,避免心有愧疚。
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,都希望家里的氛围好,能快乐成长。但条件是:父母的关系要好。关系好,心境就好,能感受孩子的内心。就像给花浇水一样,要懂得适量,浇少会渴,浇多会涝。
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:“十年后,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,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遗憾。”
愿所有对孩子没有一碗水端平的父母,从“都不好”走向“都挺好”。
说得有道理,点赞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