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一个蛋,竟能从头补到脚!但万万不能这样吃,否则……
2018-05-18健康与养生一枚鸡蛋的小身板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,它被称为“理想的营养库”,国内外营养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发现,每天吃1个鸡蛋,可以给你带来“从头到脚”的健康。
1、补充营养
在营养学界,鸡蛋一直有“全营养食品”的美称。鸡蛋中的蛋白质组成是与人体最接近的,吸收率要比牛奶、肉类或大豆都好。
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,包括维生素A、D、K等,对于人体健康都至关重要。是一种最优质、最天然的补品,价格不贵,且蛋白含量高,是海参的两倍。
2、降血脂
鸡蛋中含有珍贵的卵磷脂,可以帮助脂类代谢,有助于降低血脂。
3、预防心脏病
蛋黄中的脂肪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,其中一半以上正是橄榄油当中的主要成分——油酸,对预防心脏病有益。
4、保护视力
蛋黄中的两种抗氧化物质——叶黄素和玉米黄素,能保护眼睛不受紫外线伤害。它们还有助于减少患白内障的风险。早上吃个鸡蛋,对用眼过度的电脑族也大有益处。
5、保护肝脏
鸡蛋中的蛋白质。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。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,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。
6、防治动脉硬化
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用鸡蛋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。他们从鸡蛋、核桃中提取卵磷脂,每天给心血管病人吃4~6汤匙。3个月后,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显著下降。
7、预防癌症
鸡蛋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,以及硒、锌等矿物质,这些物质都有防癌作用。
8、延缓衰老
鸡蛋含有人体所需的几乎全部营养物质,不少长寿老人的延年益寿经验之一,就是每天必食一个鸡蛋。
9、预防老年痴呆
鸡蛋黄中的卵磷脂、卵黄素等,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很大作用。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,可释放出胆碱,促进大脑发育,改善记忆力,预防老年痴呆。
吃蛋10不要
但是这枚小小的蛋,大家真的会吃吗?
1
不要丢弃蛋黄
蛋黄整体营养价值远超蛋清,是蛋类营养的精髓。
鸡蛋确实含有较多胆固醇,但最新版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》取消了以前的饮食胆固醇限量,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多一些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。
2
不要吃太多鸡蛋
虽然一般人群每天吃 1 个或多个鸡蛋不会导致心血管病或糖尿病风险增加,但也不要吃太多。若奶类、肉类和鱼虾摄入不足,可多吃鸡蛋代替一部分。
3
不要吃生鸡蛋
生鸡蛋不容易消化,还含有不利于蛋白质和生物素(一种维生素)消化吸收的物质,并且也不卫生,容易有细菌污染。
4
不要煮过火或煎过火
煮或煎,都是最常见的烹调鸡蛋的方式,切记不要过火。
煎煮时间过长,会使蛋白质过分凝固,鸡蛋变硬变韧,影响口感以及消化吸收。
5
不要在乎鸡蛋是红皮还是白皮
鸡蛋皮颜色与鸡的品种(遗传)有关,与营养价值毫无关系。有检测数据表明,红皮鸡蛋和白皮鸡蛋在营养成分方面各有千秋,不分伯仲。
6
不要迷信“土鸡蛋”
土鸡是指散养的、没有专门饲料,主要以虫子、蔬菜和野草为食物的鸡。
检测数据显示,土鸡蛋的蛋白质、钙、锌、铜、锰含量略多一些,而脂肪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2、烟酸、硒等略少一些,其他营养素差别不大。
7
不要相信鸡蛋与豆浆相克
大豆中的确含有不利于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物质,但豆浆充分煮开后,这种物质就被破坏了,不会再抑制蛋白质消化吸收。
这种物质如果没有被破坏,那也不会专门针对鸡蛋,而是影响所有食物蛋白质,包括豆浆本身含有的蛋白质。
8
不要忽视鸡蛋过敏
一项针对中国3~12岁儿童食物的研究表明,8.4%的儿童有食物过敏,其中对鸡蛋过敏的人数最多,占所有过敏人群的一半以上。
鸡蛋过敏的人要注意看食品标签,有时上面会提醒含有鸡蛋或其他致敏食物。
鸡蛋健康吃法排行榜
煮鸡蛋冷水下锅
鸡蛋冷水下锅,沸腾后微火煮3分钟,停火后再浸泡5分钟。当然了,时间长短不同,煮出来的蛋也不同。
提醒
鸡蛋在烹调前一定要洗净,但洗过的鸡蛋不能存放,要尽快吃,否则会变质。
想要煮鸡蛋不破,水没过鸡蛋即可,水太多会让鸡蛋在翻滚时磕到锅底,要注意冷水煮,让鸡蛋和水一起加热升温。
隔夜的全熟蛋,只要及时冷藏,放 3~4 天也可以吃,但如果没熟,那隔夜还是不要再吃了。
蒸蛋羹加点牛奶
蒸蛋羹相对鸡蛋汤,可溶性营养素的损失少一些,蒸的时候最好用中火或文火,一般开锅后8分钟左右为宜。
酱油、盐、葱花等调料应在蒸熟后再放。蒸蛋羹时加入少许牛奶,能让其口感更滑嫩,营养价值也更高。
鸡蛋汤加点料
鸡蛋汤与水煮蛋在营养上差别不大,消化起来也容易,尤其适合儿童和老年人享用。
稍微不同的是,由于鸡蛋被打散,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(比如维生素 B1、维生素 B2)及矿物质(比如钙、磷)会有所损失,融到蛋汤中。
做鸡蛋汤的时候,可以加些其他食材一起煮,比如菠菜、番茄、丝瓜,营养更全面。
荷包蛋加点醋
清水中加入少许醋,待水开后,使开水保持微开而不太翻滚,将鸡蛋打入,煮 3~4 分钟后将鸡蛋捞出,这样煮出的荷包蛋口感更嫩。
鸡蛋吃对了养生,吃错了伤身,一篇文章说清楚,以后别再吃错啦!
来源丨生活小窍门
编辑丨孙虹丽、小通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