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刺良 发表于 2013-3-23 13:12

平昌老街的上来聊聊(平昌记事)

平昌老街记忆

老街即是指平昌县城临江的古老石板街道,一字长街,弯弯曲曲,长约两公里,沿通巴河延伸。石板路,吊脚楼,陡梯坎,青瓦房,河上波光潋滟,河岸绿草茵茵,这成了老街的全部记忆。老街建设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历经兴衰,现有建筑大多是明清时候建造,古色古香,别有情趣。
我自小在老街长大,儿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快乐的记忆。七十年代末期,新街还没建设,一到夏天,江口镇的伙伴们在巴河游泳,在大桥下打水仗,在新华书店偷书看,在川剧团楼上看涨洪水,甚至翻越电影院的围墙逃票看电影,最后在百货公司楼上上窜下跳打群架。记得儿时的10多位伙伴从人民街打到文化街,负伤的不少,回去挨父母打的也不少。
时光荏苒,沧海桑田。八十年代后,新街建设如火如荼,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新街成了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老街凋零下来,但它的繁华与热闹却定格在了历史这一瞬间。
王家嘴
王家嘴位于老街东段,通巴河交汇处,是老街的起点,因水码头出名。解放前是上通通巴、下至重庆的水路交通集散地,最高峰时巴河岸边停靠商船数百艘。解放后,随达广公路贯通,水路凋零,王家嘴的水路交通仅作短途客货运输。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,伙伴们曾在河边沙滩打沙仗,在渔家船上烤鱼吃,平昌大桥完工前,从达县、巴中、广元来的汽车在王家嘴码头上屯船,往返巴河两岸,一辆辆汽车排队过河,蔚为壮观。
七十年代前,王家嘴沙滩还是枪毙犯人的刑场,在我记忆中,看热闹的是人山人海。老街居民都涌出来看,挤满了王家嘴的上下梯坎,更多的从临河的窗户伸出了脑袋。记得有一次沙滩枪毙犯人,我们人小胆大,走近观看,可以看见犯人面向河面跪下,脸无血色。一个叫“何老派”的公安人员从腰中打开枪盖,掏出“二十四响”盒子枪,对准犯人后脑就是一枪,犯人向前栽倒,身子蜷成一团,脸冒热气,痛苦痉挛。“何老派”再补一枪,犯人微微动了动,在剧痛中断了气。生于六、七十年代的人,一定还记得这样的场景。
巴河渡
1975年前平昌没有大桥,往返通、巴河两岸的居民主要靠木质渡船,有名的就是巴河渡,也叫平昌码头,位置在老街新华书店的梯坎下,有100余级石阶通往河边。码头对面就是平昌酒厂。
每到清晨,河边码头挤满了人,赶船的多半是老街到对岸酒厂、粮库、造纸厂、棉胎厂、食品公司等单位上班的居民,也有河对岸挑菜上街来赶早市的农民。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记得那时坐一次渡船过河只需要2分钱。
这里留下我们儿时最丰富的记忆,游泳、玩耍、堆沙子、捏泥人、捡“二煤炭”(烧过的炭渣)。一到夏天,河中便挤满了人,晚饭后的老街居民都要到河中洗澡、洗衣、挑水、嬉戏,看着夕阳在金宝冠山上落下,晚霞在天空变幻着五彩缤纷的色彩。
然而一年中,让人最难受的是巴河涨洪水。汹涌的洪水漫过码头,漫过梯坎,淹没了临街居民的底楼,淹没了新华书店临河的库房,也淹没了我们儿时的童趣。洪水过后,码头覆盖淤泥,清扫十分艰难。我们在淤泥中寻找洪水冲落的物品,每每寻到不少毛主席像章、语录、图书、钱币、铁器制品等,大多是从新华书店库房、居民家中冲出来的。
国营食堂
国营食堂是计划经济下的国有垄断企业,属平昌县蔬菜饮食公司。那时有国营一食堂、二食堂、三食堂,分别设在老街东段、中段、西段,生意火爆,是人人羡慕的全民所有制企业。在计划经济年月,只有从事国有餐饮行业的服务人员,才不会饿肚子。
计划经济下的一切均凭票供应,非农业户口粮都由国家定量供应。如到平昌粮店买米每人每月不得超过14公斤(兼配三分之二杂粮),每斤0.138元;猪肉每人每月不得超过半斤,每斤0.68元(那时最羡慕到食品公司工作了,因为有猪肉吃)。其它香烟、白糖、 布匹、煤炭等都是计划供给。当时生活困难,能在国营食堂工作,近水楼台可想而知。
我有一姨就在国营食堂工作,至少在我下馆子时,在生活上给我带来了些许方便和照顾。米饭可以多盛一点,油珠多一点,肉片也可以多一两片。
川剧团
对于川剧,自己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印象。依稀记得川剧团门口挂出的演出广告牌上,有《失街亭》、《狸猫换太子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定军山》等川剧名目上演。因为那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对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实在是听球不懂。我们就到后台看演员化妆、卸妆,看白底黑帮的高脚靴子、飘舞的长袖、头上的孔雀羽毛等服装道具,觉得很稀奇。那拖长的唱腔、伴奏的乐器以及独特的锣鼓镲木鱼唢呐声,给了我们快乐的记忆。印象最深的一出节目,应该是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全县各机关排出的一组节目,既讽刺又搞笑,节目精彩不断,剧场人山人海,连大街上都挤满了想看的人。
更多的时候,川剧团是我们儿时玩耍、捉迷藏的地方,也是人民街、文化街两条街的小朋友在这里打架最多的地方。两条街的小朋友规定,互不越界,泾渭分明,既吵又和,野性十足。当然也有不快乐的时候,一但巴河发洪水,由于川剧团地势低洼,又在大桥湾中,是全镇最先被洪水淹没的街段。我们站在川剧团的楼上,看洪水中的行人,看街道中行船,搬家忙碌的人影是一脸无奈。
图书馆
困难年月文化生活极度缺乏,随着年龄增长,地处老街中段的县图书馆便是我们渴求知识的向往之地。
当时的县图书馆有三层楼,一楼是报刊阅览室、少儿读书室,二三楼是图书外借室和藏书室。隔壁就是王爷庙,为县公安局和派出所驻地。每天一楼的大厅挤满了我们这些小朋友,看两分钱一本的小人书,津津有味,其乐无穷。为节约钱,大家还把自己借到的小人书,互相传看,《杨家将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地雷战》等,一看就是一天,不到吃饭时间是绝不回去。晚饭后,大家争论的也是故事中的情节,最多的时候是要给自己排座次,看谁能坐上第一把交椅,当上孩子王,带领伙伴们在老街上抢占地盘。
电影院
忽然想起儿时的平昌电影院,在小桥湾的上坡坎,一二台阶之间,桥湾中有一棵巨大的黄桷树,售票窗口和电影放映室相隔一个灯光球场,是全县的文化娱乐中心。里面放电影,外面打篮球,坎上坎下坐满了观看的人。我总在大人的带领下前去观看,更多的时候是无钱买票,钻空子进了电影院。那时的电影票价是一角二一张,儿童票5分钱,还不好买。好看的电影就更不得了,在电影院门口总是人潮涌动,希望有人能够退票。好看的电影依稀记得是《小兵张嘎》、《野鹅敢死队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、《海霞》等。
那时电视机还没普及,文化生活缺乏,那是另一个光与影的世界,带给我们无穷的幻想和快乐的回忆。
黄抱柏
黄抱柏是老街的一大景点,位于文化街禹王宫,树龄已有500余年历史。树冠浓郁,枝叶繁茂,树干要有七八人才能合抱,树冠覆盖面积达到八百平方米。坎下石墙上就是“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”的朱红石刻大字,为红四方面军西北军区政治部所刻,字迹苍劲有力,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此树怪异,是指主干是黄桷树,离地5米的树干上又生出两棵笔直的柏树,直径一米,柏树树高超过黄桷树,学名叫“黄抱柏”,当地人又称“情人树”。此树灵验,凡是树下烧香许愿,树上披红挂彩,无有不中。这是后来才有的事。
黄抱柏是我们儿时常去的玩耍之地,攀爬树干,上树掏鸟窝,观巴河水涨,吃树枝上初发的嫩芽,却并不曾忌讳它是一棵情人树。
巴河大桥
又称平昌大桥,始建于1973年,1975年10月完工。从此填补了平昌境内巴河上无大桥的历史,一举解决了达广公路交通障碍的瓶颈。桥高40.7米,宽7米,长284.9米,为多孔空复式石拱桥。大桥全部用一块块条石堆砌而成,不见一点钢筋,混凝土稀少,建造神奇,巧夺天工。如果桥梁专家看见,也会驻足赞叹。
巴河大桥通车后,王家嘴的汽车屯船也于1976年拆除,只留下巴河渡的人工渡船,码头上的人气已远远不如以前了。
我们在大桥下玩耍、潜泳、比赛,以桥墩为目标,横游巴河两岸。1980年风滩电站建成前,桥下河中的滩石一块一块清晰可见,枯水季节人可以在滩石上行走,甚至可以走过河去,很少听说有谁家的孩子在河中被淹死。风滩电站建成后,水位上涨,滩石隐没,增加了游泳的风险,后来下河游泳的伙伴们也渐渐少了。
尾声
老街已老,新城不断换新。我们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,感叹岁月的流逝。如果时间能够停止,老街停留过去,儿时的伙伴继续簇拥、玩耍,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。而今老街十分冷清,几乎没有行人,仅有的几家店铺也只卖竹编制品,茶客稀少的茶馆已喻示着它不再拥有过去。
我们走在低矮的屋檐下,欣赏旧时的建筑,呼吸河边送来的清新空气,古老的石板路弯弯曲曲,我在心中盼望着它再次焕发青春。

(2007年9月5日成都)
老街记忆
老街记忆
http://img.newssc.org/attachments/dvbbs/2007-9/200791716434750124.jpg

老街石板路
http://img.newssc.org/attachments/dvbbs/2007-9/200791716441927591.jpg
通河对岸
http://img.newssc.org/attachments/dvbbs/2007-9/200791716445868608.jpg

yetengfeifei 发表于 2013-3-23 14:17

好文章,好故事

52niming 发表于 2013-3-23 14:20

好地方.

heartevil 发表于 2013-3-23 14:31

忽然想起儿时的平昌电影院,在一二台阶的陡梯坎,售票窗口和电影放映室相隔一个灯光球场,是全县的文化娱乐中心。里面放电影,外面打篮球,坎上坎下坐满了观看的人。我总在大人的带领下前去观看,更多的时候是无钱买票,钻空子进了电影院。那时的电影票价是一角二一张,儿童票5分钱,还不好买。好看的电影就更不得了,在电影院门口总是人潮涌动,希望有人能够退票。好看的电影依稀记得是《小兵张嘎》、《野鹅敢死队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、《海霞》等。
那时电视机还没普及,文化生活缺乏,那是另一个光与影的世界,带给我们无穷的幻想和快乐的回忆。

heartevil 发表于 2013-3-23 17:27

平昌老街记忆(平昌城记事之四) http://bbs.newssc.org/images/qqmsn.gif平昌老街记忆


老街即是指平昌县城临江的古老石板街道,一字长街,弯弯曲曲,长约两三公里,沿通巴河延伸。石板路,吊脚楼,陡梯坎,青瓦房,河上波光潋滟,河岸绿草茵茵,这成了老街的全部记忆。老街建设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历经兴衰,现有建筑大多是明清时候建造,古色古香,别有情趣。
我自小在老街长大,儿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快乐的记忆。七十年代末期,新街还没建设,一到夏天,江口镇的伙伴们在巴河游泳,在大桥下打水仗,在新华书店偷书看,在川剧团楼上看涨洪水,甚至翻越电影院的围墙逃票看电影,最后在百货公司楼上上窜下跳打群架。记得儿时的10多位伙伴从人民街打到红卫街,负伤的不少,回去挨父母打的也不少。
时光荏苒,沧海桑田,八十年代后,新街建设如火如荼,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新街成了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老街凋零下来,但它的繁华与热闹却定格在了历史这一瞬间。


王家嘴
王家嘴位于老街东段,通巴河交汇处,是老街的起点,因水码头出名,解放前是上通通巴、下至重庆的水路交通集散地,最高峰时巴河岸边停靠商船数百艘。解放后,随达广公路贯通,水路凋零,王家嘴的水路交通仅作短途客货运输。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,伙伴们曾在河边沙滩打沙仗,在渔家船上烤鱼吃,平昌大桥完工前,从达县、巴中、广元来的汽车在王家嘴码头上屯船,往返巴河两岸,一辆辆汽车排队过河,蔚为壮观。
七十年代前,王家嘴沙滩还是枪毙犯人的刑场,在我记忆中,看热闹的是人山人海。老街居民都涌出来看,挤满了王家嘴的上下梯坎,更多的从临河的窗户中伸出了脑壳。记得有一次沙滩枪毙犯人,我们人小胆大,走近观看,可以看见犯人面向河面跪下,脸无血色,一个叫“何老派”的公安人员从腰中打开枪盖,掏出“二十四响”手枪,对准犯人后脑就是一枪,犯人向前栽倒,身子蜷成一团,脸冒热气,痛苦痉挛,“何老派”再补一枪,犯人手脚动了动,最后在剧痛中断了气。生于六、七十年代的人,一定还记得这样的场景。


巴河渡
那时平昌没有大桥,往返通、巴河两岸的居民主要靠木质渡船,有名的就是巴河渡,也叫平昌码头,位置在老街新华书店的梯坎下,有100余级石阶通往河边。码头对面就是平昌酒厂。
每到清晨,河边码头挤满了人,有老街到对岸酒厂、纸厂、棉胎厂、食品公司等单位上班的居民,也有河对岸挑菜上街来赶早市的农民。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记得那时坐一次渡船过河只需要2分钱。
这里留下我们儿时最丰富的记忆,游泳、玩耍、堆沙子、捏泥人、捡“二煤炭”(烧过的炭渣)。一到夏天,河中便挤满了人,晚饭后的老街居民都要到河中洗澡、洗衣、挑水、嬉戏,看着夕阳在金宝冠山上落下,晚霞在天空变幻着五彩缤纷的色彩。
然而一年中,让人最难受的是巴河涨洪水。汹涌的洪水漫过码头,漫过梯坎,淹没了临街居民的底楼,淹没了新华书店临河的库房,也淹没了我们儿时的童趣。洪水过后,码头覆盖淤泥,清扫十分艰难,我们在淤泥中寻找洪水冲落的物品,每每寻到不少毛主席像章、语录、图书、钱币、铁器制品等,大多是从新华书店库房、居民家中冲出来的。


   国营食堂
国营食堂是计划经济下的国有垄断企业,属平昌县蔬菜饮食公司。那时有国营一食堂、二食堂、三食堂,分别设在老街东段、中段、西段,生意火爆,是人人羡慕的国有企业。在计划经济年月,只有从事国有餐饮行业的服务人员,才不会饿肚子。
计划经济下的一切均凭票供应,非农业户口粮都由国家定量供应,如到平昌粮店买米每人每月不得超过14公斤(兼配三分之二杂粮),每斤0.138元;猪肉每人每月不得超过2斤,每斤0.68元。其它香烟、白糖、 布匹、煤炭等都是计划供给。当时生活困难,能在国营食堂工作,近水楼台可想而知。
我有一个姨当时就在国营食堂工作,至少在我下馆子时,在生活上给我带来了些许方便和照顾。米饭可以多盛一点,油珠多一点,肉片也可以多一两片。


    川剧团
对于川剧,自己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印象。依稀记得川剧团门口挂出的演出广告牌上,有《失街亭》、《狸猫换太子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定军山》等川剧名目上演。因为那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对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实在是听不懂。我们就到后台看演员化妆、卸妆,看见白底黑帮的高脚靴子、飘舞的长袖、头上的孔雀羽毛等服装道具,觉得很稀奇。那拖长的唱腔、伴奏的乐器以及独特的锣鼓镲木鱼唢呐声,给了我们快乐的记忆。印象最深的一出节目,应该是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全县各机关排出的一组节目,既讽刺又搞笑,节目精彩不断,剧场人山人海,连大街上都挤满了想看的人。
更多的时候,川剧团是我们儿时玩耍、捉迷藏的地方,也是人民街、文化街两条街的小朋友在这里打架最多的地方。两条街的小朋友规定,互不越界,泾渭分明,既吵又和,野性十足。当然也有不快乐的时候,一但巴河发洪水,由于川剧团地势低洼,又在弯道中,是全镇最先被洪水淹没的街段。我们站在川剧团的楼上,看洪水中的行人,看街道中行船,一脸无奈。


    图书馆
由于文化生活极度缺乏,随着年龄增长,地处老街中段的县图书馆便是我们渴求知识的向往之地。当时的县图书馆有三层楼,一楼是报刊阅览室、少儿读书室,二三楼是图书外借室和藏书室。隔壁就是县公安局和派出所。每天的一楼大厅挤满了我们这些小朋友,看两分钱一本的小人书,津津有味,其乐无穷。为节约钱,大家都把自己借到的小人书,互相传看,《杨家将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地雷战》等,一看就是一天,不到吃饭时间是绝不回去。晚饭后,大家争论的也是故事中的情节,最多的时候是要给自己排座次,看谁能坐上第一把交椅,当上孩子王,带领伙伴们在老街上抢占地盘。


    电影院
忽然想起儿时的平昌电影院,在一二台阶的陡梯坎,售票窗口和电影放映室相隔一个灯光球场,是全县的文化娱乐中心。里面放电影,外面打篮球,坎上坎下坐满了观看的人。我总在大人的带领下前去观看,更多的时候是无钱买票,钻空子进了电影院。那时的电影票价是一角二一张,儿童票5分钱,还不好买。好看的电影就更不得了,在电影院门口总是人潮涌动,希望有人能够退票。好看的电影依稀记得是《小兵张嘎》、《野鹅敢死队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、《海霞》等。
那时电视机还没普及,文化生活缺乏,那是另一个光与影的世界,带给我们无穷的幻想和快乐的回忆。


    黄抱柏
黄抱柏是老街的一大景点,树龄已有500余年历史。树冠浓郁,枝叶繁茂,树干要有七八人才能合抱,树冠覆盖面积达到一千方米。坎下就是“拥护中华苏维埃政府”的石刻朱红大字,字迹苍劲有力,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此树怪异,是指外面是黄桷树,离地5米的主干上又生出两棵笔直的柏树,直径一米,树高超过黄桷树,学名叫“黄抱柏”,当地人又称“情人树”。此树灵验,凡是树下烧香许愿,树上披红挂彩,无有不中。这是后来才有的事。
儿时是我们常去的玩耍之地,攀附树干,上树掏鸟窝,吃黄桷树初发的嫩芽,却并不曾忌讳它是一棵情人树。


    巴河大桥
大桥始建于 年, 年完工,从此解决了巴河上无大桥的历史,一举解决了达广公路交通障碍的瓶颈。桥高米,宽 米,长 米,大桥全部用一块块条石堆砌而成,不见一点钢筋,混凝土稀有,如果桥梁专家看见,也会驻足赞叹。
巴河大桥通车后,王家嘴的汽车屯船也于 年拆除,只留下巴河渡的人工渡船,码头上的人气已远远不如以前了。
我们在大桥下玩耍,潜泳,比赛,以桥墩为目标,横游巴河两岸。风滩电站没建成前,桥下河中的滩石一块一块清晰可见,很多时候人可以在滩石上行走,甚至可以走过河去,很少听见有谁家的孩子被淹死。风滩电站建成后,水位上涨,滩石隐没,增加了游泳的风险。后来下河游泳的也渐渐少了。


尾声
老街已老,新城不断换新,我们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,老街几乎没有行人,十分冷清,店铺也只有几家卖竹编制品的店家和茶客稀少的茶馆。我们走在低矮的屋檐下,欣赏旧时的建筑,呼

xueseboss 发表于 2013-3-23 17:48

我里娘耶,感觉你们都是平昌兴衰的见证者咯。

dymdymcom 发表于 2013-3-23 19:09

龙逆天 发表于 2013-3-23 19:56

dyy0214 发表于 2013-3-23 20:05

楼主,你说的\"我自小在老街长大,儿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快乐的记忆。七十年代末期,新街还没建设,一到夏天,江口镇的伙伴们在巴河游泳,在大桥下打水仗,在新华书店偷书看,在川剧团楼上看涨洪水,甚至翻越电影院的围墙逃票看电影,最后在百货公司楼上上窜下跳打群架。记得儿时的10多位伙伴从人民街打到红卫街,负伤的不少,回去挨父母打的也不少。\"这些也是我小时玩的,我也是老街长大的,老电影院下黄桷树那儿的,说不定我们小时是同党,我是60年代末的.

jsjsj的弟弟 发表于 2013-3-23 20:41

你的记忆错了,应该是每人每月半斤肉!

52niming 发表于 2013-3-23 21:19

楼上说的正确,是半斤肉。

龙逆天 发表于 2013-3-23 21:58

9983268朋友,我们都是老街的。

xilao 发表于 2013-3-23 22:24

9楼的,问你一下,你也是人民街的吧?几组的?我们小时候说不定一起参加过打红卫街伙伴的战争呢。反正我们小时候都是那样过来的。

qishudj 发表于 2013-3-23 22:30

我是老电影院下,红卫街三组的.

230394869 发表于 2013-3-23 23:06
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平昌老街的上来聊聊(平昌记事)